《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3、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语:
一年四季中的春天让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参考:春天万物生机勃勃;春天的雨;春天的花……想一想以前是否学过有关“春”的句子。参考:《春夜喜雨》(杜甫)、《春晓》(孟浩然)、《清明》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现代散文《春》。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 美的追求,对光明的 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 酿 嘹亮 撑 伞 蓑 笠 稀 疏 抖 擞 安巢
二、朗读课文、梳理层次
1,朗读课文解决问题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2,理清文章结构: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四、探究质疑:
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概括春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板书: 《春》
(一)盼春 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总括轮廓山(郎润) 水(涨) 太阳(红)
(二)绘春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新
(三)颂春 三个比喻句 美
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描绘了那几幅美丽的图画?
明确: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文章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二、分析第一段,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明确:“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
明确: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三、研读赏析,分析五幅图画:
小组合作学习,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从景物特点、修辞方法、写作角度、描写顺序、作者感情等方面进行分析。班内交流,教师总结:
1、春草图:
①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软绵绵,写姿态。
②“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革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草好,人欢乐。“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 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③小草很可爱生命力也顽强,它招来了许多人。这里作者写了一系列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从这些动作,可以想象得出,到草地上来的是孩子。这是作者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在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的。写儿童的活动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而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了生气。
④结尾一句“风轻悄悄的”这是借风衬草。提问:这句与上下文有联系吗?
学生回答后明确:照应了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写风伏笔。从这两处可以看出文章结构的严谨。
⑤点面结合,由近到远。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
2、 春花图:
①第4节描写了树,花,蜜蜂,蝴蝶,野花。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②写树上——花下——遍地;按由高到低的顺序,动静、虚实结合,正面、侧面描写结合。
③“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④修辞手法:排比和比喻
⑤“闹“字换成“叫”好不好?为什么?
闹,有嗡嗡的声响,而且还呈现出一派繁忙劳动的热闹景象,而叫,只表达叫喊的意思,没有用闹字生动活泼。
3、 春风图:
①第5节写风从触觉、嗅觉、听觉几个角度写;写出了春风和煦、芳香、悦耳的特点。照应了前文春花图、春草图。
②这一段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4、 春雨图:
①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织”和“笼”把雨的形态描绘了出来。
②三个比喻句形象生动。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
③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5、 迎春图:
①前几幅是写景物,这幅图写人,画出一幅人们迎春的图画。从孩子又写到成人(从小到老),从城市写到农村。所有的人都出来迎接春天了。
②“舒活”“抖擞” “一年之计在于春”写出了人们迎春的愉快心情,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6、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三、分析第三部分:颂春。
1、朗读8、9、10节。
2、开始为什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呢?
明确:这个比喻点明了春刚降临人间,是新生的,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突出了春天的“新”和她给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3、为什么又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花枝招展”这个词怎样解释?
读课文注解。明确:因为春天装扮了大自然,美化了人间,突出了春天的“美”。
4、为什么又比作“健壮的青年”?
明确:这是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像小伙子一样有着青春的活力,它是向上的、前进的,它激励着人们向前走。
这三个比喻句贴切而富于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性,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指望的“强”的特性,把难以比拟的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主题。
四、小结全文:
1、文中有四种美: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语言美。
2、本文构思精巧,情景交融。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
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总写: 春归图
春草图
盼春——绘春 春花图 ——赞春
分写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