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创建美好家园”这一专题而编写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并产生构建美好家园的观念。
三、说教法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思路清晰,段落分明,语言生动,用词准确。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我设立“创设情境—诵读感悟—体验学习—自悟自得”的学法导向。
四、说学法: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主,在学生、文本对话中感知“美丽”;抓住特点,在师、生对话中领悟四季美景;感情诵读,在教师、学生、文本互动中迸发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我让学生互相交流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关于小兴安岭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激发大家对小兴安岭的向往之情,也为课文的阅读积累了直观形象。
(二)初读全文,感知“美丽”
在这里我紧扣课题,由“美丽”一词带动全文:小兴安岭到底怎么美丽?这个话题激起了孩子们的阅读期待。这时我以学生的自读为主,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介绍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景色的段落,仔细阅读,体会作者有顺序地描写方法。这篇课文,画面感强,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谈谈自己的阅读感觉: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鼓励他们动手画一画自己想象到的景色。
(三)引导比较,感受“美丽”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走进每一段,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文中语言文字,把握文章主旨的过程。结合本篇课文,关键是把握段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入语言情境,从中受到情感熏陶。同时抓住文中用词准确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春、夏、秋、冬的小兴安岭景色各异,根据课文特点,我实施多种教学方法的多重组合,将紧张的学习变为愉快的活动。
在教学二~五段时,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一个旅游者,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到小兴安岭去游览,并说说理由。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小兴安岭的初步印象。文中规范优美的语言是他们阅读的载体,于是老师巧妙地将他们引入与文本的更深入的对话:课文是怎样描述这样的美景的呢?孩子们在自己有滋有味地个性化的朗读中领悟语言文字的优美,琢磨词语的精妙,从而实现了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比如对“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枝叶”一句中的“抽出”一词,同学们通过换词法,使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抽出”更形象,更准确。在品读中,还可以模仿可爱的小动物的动作,姿势,如,俯下身子喝水,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水中倒影的小鹿,用舌头舔自己脚掌的黑熊,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理解课文的内容。
学完春天一段后,我让他们自己回忆学习过程,归纳学习方法以帮助他们形成阅读能力。为了逐步积累形成能力,学习夏天一段时则采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老师给出了“读一读”、“划一划”、“找一找”的学习提示,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仅能获取到更多的信息与知识,更使他们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
秋冬两段比较简单,适合自学,于是教师提供给他们一个宽阔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可以自由选择内容,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独立地学习。为了调动他们个性化的感悟,我让他们以“小画家”、“小摄影师”的角色走入文本,产生各自不同的阅读体验,学习后再对话交流。
(四)感情朗读,感悟“美丽”
朗读有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课堂中老师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挑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来,把它们多练一练。在指名读书的过程中,让他们愿意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段落,喜欢的背诵方式,可以想象情景背诵,可以抓住段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背诵,还可以看着插图背诵。
(五)课外练笔,拓展“美丽”
为了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课的结尾,老师让他们也写一写自己的家乡,让孩子们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从而激发孩子们也来热爱自己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