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窃读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 《窃读记》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课时: 一课时
提供者: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窃读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节选自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同名作品。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文章清丽平实,充分表现了林海音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写作风格。品读课文,我们能真切体会到小女孩窃读时的担忧、恐慌与痛苦,体验到惊喜、快乐与满足。这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文章中充满着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能使学生受到感染,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通过对课文重点部分的品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在十二三岁之间,经过几年的学习,大都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初步掌握了搜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这为我们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奠定了基础。但还应看到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仍然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扶放有度,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本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文中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朗读法,通过范读、指读、齐读、自由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体会情感,领悟表达。还采用了探究讨论法,引导学生“心到、手到”,积极读书,抓住文中重点的句段,通过圈点、勾画和批注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心到、手到”,积极读书,抓住文中描写的细节重点。
2、朗读法: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文清丽朴实,但作者所描绘的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如何帮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传神便成为教学重点,而感同身受地体味作者求知过程中的辛酸与幸福,体会作者窃读的滋味便是本课教学着重要攻破的难点。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板书:窃)让学生用“ 窃”字组词,体会“窃”的意思。(学生可能会说“盗窃、偷窃”等,体会“窃”是偷的意思。)
2、人们大都为钱财而窃,你听说过窃读吗?(板书:读)你有什么疑问呢?
(补充课题,板书:记)今天就让咱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脚步,一起去品尝一下“窃读”的滋味。
学生提问:
(1)什么是“窃读”?
(2)为什么要“窃读”?
(3)怎样“窃读”的?
(4)“窃读”的滋味如何?
……
这里简单引入、提问的目的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1、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主解决生字词。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确“窃读”中的“窃”为暗中,偷偷地意思,“窃读”就是偷偷地读,在书店中偷偷读书,只读不买。
3、作者为什么要“窃读”?
(1)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作者贫穷的句子。
(2)作者为了读到书,历经了许多坎坷,所以作者曾将一首小诗摘抄下来,作为自己窃读的心境写照——
(1)出示诗歌,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结:出于对知识的渴望,作者渴望读书,由于家境的贫寒,作者无力购书,所以只好——窃读。(生齐答)
请学生谈谈自己从这首小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A、对书的渴望。B、被拒绝的无助。C、无力购买的痛苦。
重视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培养学生自能阅读的能力。
1、“我”是怎样窃读的?窃读之路是一帆风顺的吗?在“窃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哪些句子使你感受最深?
如,品读第五、六自然段;
(1)“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2)请你描述当时的场面。
(引导学生从书店老板的厌恶、驱逐及“我”的无奈失落两方面加以细致描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表达能力。)
(3)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
(4)为了避免遭遇这种困窘的场面,“我”是怎么做的?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
(5)如果你的身边有这样一个“窃读者”,她悄悄贴着你,认真地看书,你会有何感受?让我们把对她的喜爱读出来吧!
5、窃读到底是一种什么滋味?从文中找出能够概括作者窃读滋味的句子。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刚才我们与作者一起经历了窃读时的种种困难,让人“惧怕”,那“快乐”又是从何而来呢?
(2)小结:是啊,读书能给带来精神的享受,让人感到无比的快乐!让我们也一起热爱读书吧!
1、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语句,分小组讨论交流。
2、班内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遇到的困难:
(1)找不到书;(2)受到驱逐;(3)隐藏伪装;(4)渴望下雨读书;(5)饥肠辘辘。
3、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相机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体会含义。
4、描述当时的场面。
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文,充分讨论,交流汇报
2、教师相机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的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为了读书她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她可以连跑几家书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她可以隐藏伪装自己,“口是心非”,“心口不一”;为了读书她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共同感受那个小女孩对读书的渴望与热爱吧!
观察课文插图,思考问题回答
观察课文插图,是学生不至于走神,调节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七、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自我评价表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评价目的
优
良
中
我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
能否认真专注
遇到我会回答的问题都主动举手了。
能否主动参与
发言时声音响亮
能否自由表达
我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能与他人合作?
能否善于合作
善于思考,并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
能否独立思考
我会指出同学错误的解答
是否敢于否定
我能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赏。
是否欣赏自我
我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八、板书设计
窃读记
复杂:快乐 惧怕(心理描写 独特感受)
急切:(动作描写:跨、踮、钻、挤、找)
九.教学反思
《窃读记》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写的一篇散文,回忆少年时代因贫穷买不起书,但又酷爱读书,只能到书店蹭书看的少年往事。文章因为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所以对当时“窃读”的心情描写得惟妙惟肖,相当的生动感人。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我在教学设计上,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以“窃”引领全文
我上课时首先问学生,窃是什么意思?很多学生都知道是偷、盗窃的意思。我问那“读”呢?学生说是读书、阅读的意思。我接着问,说“窃书”可以,但“阅读”怎么可以“窃”呢,这里的“窃”和盗窃的“窃”一样吗?学生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了,然后我马上要他们通读全文。
二、紧抓心理描写,体会“窃”的滋味
《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划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通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大意,然后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窃读感受的一个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接着,围绕这一个句子展开学习,如“从哪些方面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等。学生很快在书中找到许多,因为“窃”读的快乐和惧怕无处不在,作者其实就是在这样的矛盾的描写里,充分的体现“窃读”的欣喜。比如学生找到了开头写到饭店的香味,但放学后她“急匆匆”赶去的,不是饭店,而是书店,让人充分的体会到作者对书的喜爱,对“读”的迫切。还有一处典型的描写“最令人开心的事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这个描写显然是有违常理的,但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个矛盾,细细体会有关的句段,学生很快得到“原来如此”的收获。
在阅读感悟作者爱书之切的情感,品析作者细致入微的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我接着向学生述说了自己相仿的“窃读”经历:将书置于腿上,老师一来,就踮起脚尖,刚好将书顶到课桌底面。有了我的提示,学生也情不自禁联想起自己“窃读”的情景,纷纷述说自己的“窃读”经历——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台下低头窃读自己喜欢的“闲书”,或将书夹藏于课本中,或放于桌斗里,窃读的原因自然各不相同,窃读的情景也不尽然,各有奇招。这样学生准确体会到作者很快乐,也很惧怕的窃读滋味。
三、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体验文本的语言特色
我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直面文本,品读重点词句,充分感受小女孩在窃读过程中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在结合文中语句,联系自身实际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后,我再让学生研读课文,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为散发点,从具体语句中咀嚼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的滋味,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如从“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感受终于发现书并没有卖出去,又可以接着读的惊喜;从为了读书,想尽千方百计,藏于别人身边,冒充别人的孩子,为了读书,经常忍饥挨饿,饱受站立之苦,体会到作者小时候对读书的渴望;从“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体会到作者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机灵。这些句子都使人如临其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活动。
本节课,虽有许多收获,可也有许多不足,如朗读不充分,朗读指导也不够具体。还有,学生找到不少写心理活动的句子,可有些句子仔细一读又感觉不太像。如: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应该算动作描写,可似乎也是作者窃读时的感觉。我自己到现在也还没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