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湘教版课件
  • 六年级教科版课件
  • 七年级生物课件
  • 二年级鲁科版课件
  • 七年级湘教版课件
  • 六年级鲁科版课件
  • 高一历史课件
  • 二年级下册课件
  • 高三下册课件
  • 九年级下册语文20《曹刿论战》导学案含答案

    2021-01-25 九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

    《曹刿论战》导学案
    精彩开篇词
    在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有很多,像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等,都在中国战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究竟是什么?孟子说得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悟出了这个道理,并把它写进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里。走近《曹刿论战》,感悟圣贤先哲的智慧,你会觉得智慧的天空万里无云!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疏通文意理结构
    一、新课导入
    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它采用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曹刿论战》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在鲁国的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其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度,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曹刿(guì) 小惠未徧(biàn) 小信未孚(fú) 又何间(jiàn)焉
    公与之乘(chéng) 长勺(sháo)
    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弗敢加也: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必以信:信,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
    既克:克,战胜。
    望其旗靡:靡,倒下。
    (2)通假字
    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
    (3)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小大之狱 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必以情 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能够。
    肉食者鄙 鄙,古义:鄙陋,这里指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再而衰 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4)一词多义
    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暗地。
    故:公问其故:缘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
    属:忠之属也: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有良田美池之属:类。
    以:可以一战:凭借。
    必以情:按照。
    必以分人:把。
    伐:十年春,齐师伐我:兴兵攻打。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5)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6)省略成分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谋之,(君)又何间焉?
    乃入见。——(曹刿)乃入(宫)见(庄公)。
    问:“何以战?”——(曹刿)问(庄公):“(君)何以战?”
    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于)人。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对曰:“(此)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
    (7)成语
    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3.作者链接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是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背景链接
    长勺之战的背景——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打败鲁军,并再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5.文体链接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通文意
    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2.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①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②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③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字多义现象。
    (二)整体感知
    1.跳读课文,整理课文结构,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层次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以逸待劳发动反攻,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知己知彼,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2.速读课文理线索,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的线索?
    【交流点拨】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交流点拨】这是一篇记叙文,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四、板书设计
    将战——备战——胜战——评战
    论战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五、拓展延伸
    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印证的成语。
    示例:“齐师伐我”———师出无名,师出有名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第二课时 探究写法悟剪裁
    一、新课导入
    本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史书上是如何记载这一历史事实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回味这一段传奇佳话。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你悟出了什么?
    【交流点拨】“伐”是兴兵攻打的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可以看出,记载这一史实的一定是鲁国的史官,而且,齐国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鲁国是正义的卫国战争。
    2.曹刿的身份怎样?你会用一句什么样的诗句来评价他?
    【交流点拨】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曹刿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啊!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人?
    【交流点拨】“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交流点拨】长勺,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5.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鲁庄公怎样?照应了上文的哪个句子?
    【交流点拨】“故”是原因的意思,战争取胜还不知获胜的原因,由此可见,鲁庄公是一个平庸的国君,照应了上文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句子。
    6.曹刿对战争能获胜的原因分析,可以用哪两个成语来概括?
    【交流点拨】冲锋要待“彼竭我盈”之时,曹刿是要鲁军“以逸待劳”;追击要选择“辙乱旗靡”之时,曹刿是要鲁庄公能够“知己知彼”。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阅读第一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全文的关键词,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交流点拨】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2)“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交流点拨】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交流点拨】前两个方面的准备,曹刿都予以否定——民弗从也、神弗福也,第三个准备,得到了曹刿的认同,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段末句“战则请从”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2.阅读第二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恰当的作战时机的呢?
    【交流点拨】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2)辽阔的万里战场,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简略?
    【交流点拨】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
    3.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曹刿是如何回答鲁庄公的询问的?
    【交流点拨】曹刿的回答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的时机进行攻击。 “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二是解释他为什么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下令追击,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二)人物赏析
    再读课文,探究下面的问题:
    1.找出文中写曹刿的句子,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交流点拨】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2.课文除了写曹刿还写了鲁庄公,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用“从……中表现了……”的句式说话)
    【交流点拨】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进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三)主旨探究
    鲁国能够以弱治强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政治清明,民心所向 (在政治上取信于民);上下团结 君民一心 (团结曹刿、知人善用);掌握策略、以逸待劳 (不盲目于强齐硬战);把握战机、后发制人 (彼竭我盈、一招致胜)。
    (四)写法探究
    1.课文的核心人物是曹刿,作者为什么还要写鲁庄公?
    【交流点拨】写鲁庄公是为了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2.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四、板书设计
    请见——爱国热情
    曹刿 参战——卓越才能 远谋
    论战——过人谋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
    鲁庄公 急于备战,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五、拓展延伸
    根据平时的积累说说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战例,并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官渡之战曹操2万——歼袁绍70万余人
    赤壁之战周瑜5万——大败曹操20余万
    淝水之战张辽7千——大败吴军10万
    战争的胜利主要的因素是天时,地利,人和等。
    相关推荐
    上一篇: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下一篇:让我印第1课《沁园春・雪》同步练习(含答案)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或会员发布,仅供研究学习请勿商用以及产生法律纠纷本站概不负责!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16-2018 好教案 mip.jiaoanhao.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0019125号-1 电脑版:好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