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生物教案
  • 教学教案历史教案
  • 教学教案教科版教案
  • 三年级湘教版教案
  • 六年级华师大版教案
  • 二年级英语教案
  • 九年级鲁科版教案
  • 八年级教科版教案
  • 九年级语文教案
  • 七年级下册语文3回忆鲁迅先生 同步练习

    2021-01-21 七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

    3 《回忆鲁迅先生》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作者是现代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  、  等。
    2、给下面字词注音
    虔 诚 紊 乱 抽屉 解剖 遭殃
    踌躇 喘 着 窘 迫 鉴 赏 阖 一阖眼睛
    3、根据下列句子中的拼音写也相应的汉字。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jiàn 赏。
    许先生有点jiǒng 了。
    心里存着无限的期望,无限的要求,用了比祈祷更qián 诚的目光。
    许先生很镇静,没有wěn 乱的神色。
    4、下面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诗,请写出下一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
    5、根据语境和所给字义,在下列句子横线处选填汉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任国家领导人要求大会发言要言简意 (赅,骇),不需要絮絮叨叨,连篇累牍。
    “赅”有“完备”“全”的意思,而“骇”有“惊吓”“震惊”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赅”。
    B.我们应该因地 宜,将运河两岸打造成真正的绿色花园。
    “制”有“拟定、制定”的意思,而“治”有“治理”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治”字。
    C.科技工作者在搞科学研究时一定要深思熟虑、细致入微,切莫 笑大方(怡 贻)。
    “怡”有“愉快”的意思,而“贻”有“遗留”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贻”。
    D.中美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出现纷争,这是正常的。我们不能一叶 目(障,嶂),不见泰山,应该看到对话与合作仍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障”有“阻隔”“遮挡”的意思,而“嶂”是“直立像屏障的山峰”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障”。
    6、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或俗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每一段新征程的开启,总让人充满憧憬。从新起点继续出发的中国,如何 ①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逐梦史”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艰辛探索,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进行着 ② 的改革创新,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人间正道。今日中国距离民族复兴梦想,依然是 ③ 。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所罕见的困难。但我们坚信 ④ ,只要我们有信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勇于攻坚克难,就一定能打开中国发展新局面、开创中国道路新境界。
    A.①众人拾柴火焰高 ②与日俱增 ③四面楚歌 ④滴水穿石
    B.①众人拾柴火焰高 ②坚定不移 ③行百里者半九十 ④滴水穿石
    C.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②坚定不移 ③行百里者半九十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②与日俱增 ③四面楚歌 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7、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沼泽是多么色彩斑斓啊 ① 它何以有色彩 ② 是它的主人们色彩缤纷,让沼泽也有了灿烂的容颜。像丹顶鹤头上的那一点红,可算是世界上最耀眼的鲜红了 ③ 像白鹭通体那如雪的羽毛,也算是自然界中最洁白的色彩了;还有一种绿头野鸭 ④ 这里被喻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A.① , ② 。 ③ ; ④ 。 B.① 。 ② , ③ , ④ ……
    C.① ! ② ? ③ 。 ④ 。 D.① ! ② ? ③ ; ④ ……
    8、结合语境,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这里是大自然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 “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喜爱的姿态。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直立的头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牛和掮着犁的人形出现,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
    A.“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有了人类的活动,自然变得生动起来,突出了人类的伟大。
    B.文段中运用“装扮”一词,将层层梯田拟人化,生动地表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
    C.文段中“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高杆植物的高而多的特征,突出了自然的神奇。
    D.文段中“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运用夸张,将月光下天蓝的程度、山顶的轮廓描绘出来,也为下文的“归耕剪影”做铺垫。
    二、问题理解
    9、读下列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⑴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就会感到一个旷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领悟加点词语的深刻意蕴。)
    ⑵纸烟听子不放在床边,而仍很远地蹲在书桌上,若想吸一支,是请许先生付给的。
    (想想看,这里的“放”与“蹲”能否互换?)
    10、本文以记实的笔法,对鲁迅先生生前的一些生活琐事进行了翔实的叙述。说说从下面句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①“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②“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11、课文中的哪些细节给你的印象较深?简要谈谈理由。
    12、文中描写鲁迅先生的书桌,对突出人物形象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词语“整整齐齐”、“压”、“站”用得贴切。请说说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13、从鲁迅先生陪客人一事中,你能体会出鲁迅怎样的精神品质?
    14、结尾一段的描写有什么含义?
    15、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16、作者强调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
    17、萧红是鲁迅的学生,也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的这篇回忆性的文章,使我们了解了哪些事情?
    18、鲁迅先生的休息方式是什么?
    19、你知道文中出现的海婴是谁吗?
    20、课文中描写鲁迅的各个生活片段,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
    21、读了课文,你对鲁迅有没有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
    22、请以“鲁迅先生,我想对您说——”为句子的开头,运用排比手法写一段话。
    23、读完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萧红女士的这篇文章,相信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更加具体、更加深入一些了。请用几个较精练的句子概括一下鲁迅先生在你心目中的形象。
    三、拓展阅读
    24.活在人类的心里
    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凄的光的时候。
    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或无声的欷觑,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
    只有鲁迅先生。
    每次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他站住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农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
    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极平常的语句,既不赞誉,也不贬毁。
    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的大道……大家抬起头来,见到鲁迅先生苍白冷静的脸上始终不曾流露出过一丝的微笑。
    他沉着地继续着他的工作,直至他不得不安静地休息的时候。
    还没有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光明的伟大的工作,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只有鲁迅先生。
    他将永远活在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的心灵里。
    (1)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2)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填空回答问题。
    ①第4段对鲁迅先生的 和 进行了描写,这些描写既突出了鲁迅先生的  ,也写出了北大莘莘学子和作者对鲁迅先生的 之情。
    ②第5、6段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讲课声音及语调、语言进行了描写,突出了“  ”这一特点。作者这样写,意在用  的写法,表现鲁迅  的特点,突出鲁迅所作的工作是  的伟大工作。
    2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怀鲁迅
    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发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八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的、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晨钟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进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对第⑹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表达了作者因鲁迅之死而产生的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B.我们能出现鲁迅这样的伟大的人物,说明我们的民族是很有希望的。
    C.鲁迅这样伟大的人物死了,预示着我们的民族没有希望。
    D.表达了作者对鲁迅之死的无比痛惜和对奴隶性很浓的社会的憎恨。
    (2)对结尾“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理解正确的项是( )
    A.点明时间,照应前文。
    B.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人们的悲愤之情。
    C.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人们在悲愤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D.微红的新月是胜利之光,鼓舞人们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3 《回忆鲁迅先生》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作者是现代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  、  等。
    答案: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解析: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鲁迅与萧红是师生关系,鲁迅称萧红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点评:学习时对著名的作家作品尽可能的多了解有关信息,提高文学素养,拓展文学视野。
    2、给下面字词注音
    虔 诚 紊 乱 抽屉 解剖 遭殃
    踌躇 喘 着 窘 迫 鉴 赏 阖 一阖眼睛
    答案:qián|wěn|tì|pōu|chóuchú|chuǎn|jiǒng|jiàn|hé
    解析:注意易错点,“虔”的韵母是ian不是iang,“紊”的韵母是en不是eng,“剖”的声母是p不是b,“踌躇”的声母都是ch不是c,“喘”声母是ch不是c,“窘”的声母是j不是q,“鉴”的声母是j不是q,“阖”的声母是h不是k。
    点评:给汉字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注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3、根据下列句子中的拼音写也相应的汉字。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jiàn 赏。
    许先生有点jiǒng 了。
    心里存着无限的期望,无限的要求,用了比祈祷更qián 诚的目光。
    许先生很镇静,没有wěn 乱的神色。
    答案:鉴|窘|虔|紊
    解析:首先要读准拼音,再结合语句的内容判断词语,推断文字,注意音形相似易错字,如“鉴”与“签”,“窘”与“迥”,“紊”与“絮”,“虔”与“虑”,不要写错字。
    点评:根据拼音写汉字,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再结合语境判断。写汉字时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区别同音字形似字的偏旁部首的易错点。
    4、下面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诗,请写出下一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
    答案:俯首甘为孺子牛 
    解析:根据记忆直接默写即可,注意“俯”、“甘”、“孺”三字的写法。
    点评:学习时对于名人名言名诗要注意识记,积累写作的材料。
    5、根据语境和所给字义,在下列句子横线处选填汉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任国家领导人要求大会发言要言简意 (赅,骇),不需要絮絮叨叨,连篇累牍。
    “赅”有“完备”“全”的意思,而“骇”有“惊吓”“震惊”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赅”。
    B.我们应该因地 宜,将运河两岸打造成真正的绿色花园。
    “制”有“拟定、制定”的意思,而“治”有“治理”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治”字。
    C.科技工作者在搞科学研究时一定要深思熟虑、细致入微,切莫 笑大方(怡 贻)。
    “怡”有“愉快”的意思,而“贻”有“遗留”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贻”。
    D.中美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出现纷争,这是正常的。我们不能一叶 目(障,嶂),不见泰山,应该看到对话与合作仍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障”有“阻隔”“遮挡”的意思,而“嶂”是“直立像屏障的山峰”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障”。
    答案:B
    解析:因地制宜,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点评:本题不难,各项中的成语是常用成语,学生熟悉。本题旨在提示学生注意成语中文字的具体含义,从而清楚地了解成语的意思,拟题很好。
    6、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或俗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每一段新征程的开启,总让人充满憧憬。从新起点继续出发的中国,如何 ①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逐梦史”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艰辛探索,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进行着 ② 的改革创新,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人间正道。今日中国距离民族复兴梦想,依然是 ③ 。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所罕见的困难。但我们坚信 ④ ,只要我们有信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勇于攻坚克难,就一定能打开中国发展新局面、开创中国道路新境界。
    A.①众人拾柴火焰高 ②与日俱增 ③四面楚歌 ④滴水穿石
    B.①众人拾柴火焰高 ②坚定不移 ③行百里者半九十 ④滴水穿石
    C.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②坚定不移 ③行百里者半九十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②与日俱增 ③四面楚歌 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答案:C
    解析:第一个空陈述的主体是“中国”,第一句说是的中国如何继续发展,所以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排除CD项,第二空在“改革创新”前用“坚定不移”符合表达的意思,而“与日俱增”不能修饰“改革创新”,故选C。
    点评:本题有难度,选项中词义接近,不好判断。成语和俗语都是常用固定短语,平时学习要好好掌握,阅读文章多记忆这类语言语言,注意辨识它们的含义的意义。
    7、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沼泽是多么色彩斑斓啊 ① 它何以有色彩 ② 是它的主人们色彩缤纷,让沼泽也有了灿烂的容颜。像丹顶鹤头上的那一点红,可算是世界上最耀眼的鲜红了 ③ 像白鹭通体那如雪的羽毛,也算是自然界中最洁白的色彩了;还有一种绿头野鸭 ④ 这里被喻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A.① , ② 。 ③ ; ④ 。 B.① 。 ② , ③ , ④ ……
    C.① ! ② ? ③ 。 ④ 。 D.① ! ② ? ③ ; ④ ……
    答案:D
    解析:第一句是感叹句,用感叹号,排除AB项。“像……可算……”“像……也算……”是两句并列的分句,所以用分号,故D对。
    点评:本题不难,文段中标点符号容易判断。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很重要的,它能协助句子意思的表达,所以平时学习要了解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
    8、结合语境,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这里是大自然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 “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喜爱的姿态。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直立的头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牛和掮着犁的人形出现,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
    A.“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有了人类的活动,自然变得生动起来,突出了人类的伟大。
    B.文段中运用“装扮”一词,将层层梯田拟人化,生动地表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
    C.文段中“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高杆植物的高而多的特征,突出了自然的神奇。
    D.文段中“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运用夸张,将月光下天蓝的程度、山顶的轮廓描绘出来,也为下文的“归耕剪影”做铺垫。
    答案:C
    解析:比喻是静态形象上某一特征的相似,拟人是以人的行为情态来拟写自然物。C句是拟人,“等待”,不是人的形象,而是人的行为情态。
    点评:本题有难度,C项不好判断。修辞手法及作用显而易见。文学作品中,描写场景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和拟人,这类修辞能形象生动地表现事物的状态,衬托人物的心情,使文章更加生动,写作时要多使用这类修辞手法。
    二、问题理解
    9、读下列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⑴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就会感到一个旷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领悟加点词语的深刻意蕴。)
    答案:“旷代”指当代没人比得上。的确,鲁迅的智慧和犀利在同时代的人是无人能比的。
    ⑵纸烟听子不放在床边,而仍很远地蹲在书桌上,若想吸一支,是请许先生付给的。
    (想想看,这里的“放”与“蹲”能否互换?)
    答案:不能。“蹲”比“放”更富有拟人色彩。纸烟听子与鲁迅先生相伴多年,成了鲁迅形影不离的朋友。 
    解析:首先要了解词语的本义,再结合句子内容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点评:理解语句中词语的含义,要结合句了具体内容分析。
    10、本文以记实的笔法,对鲁迅先生生前的一些生活琐事进行了翔实的叙述。说说从下面句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①“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②“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答案:①乐观开朗②敏捷果断
    解析:抓住描写句中关键词“笑声是明朗的”“不顾一切”来分析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要根据人物的言行表现来分析。
    11、课文中的哪些细节给你的印象较深?简要谈谈理由。
    答案:文中细节如写鲁迅的书桌上“整整齐齐”、“压”、“站”,表现了鲁迅做事认真严谨的态度。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找到细节描写的内容,说明细节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点评:细节描写能真实的表现人物的某一特点,学习时要多加体会,学会运用。
    12、文中描写鲁迅先生的书桌,对突出人物形象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词语“整整齐齐”、“压”、“站”用得贴切。请说说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答案:这些词语表现了鲁迅先生严谨的工作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根据具体的情节,从表达鲁迅的工作精神这方面来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点评:细节描写能真实的表现人物的某一特点,学习时要多加体会,学会运用。
    13、从鲁迅先生陪客人一事中,你能体会出鲁迅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热情、和蔼、有耐心。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根据“鲁迅先生陪客人”一情节中鲁迅的言行来分析其为人的情感态度。
    点评:学习写人的作品,要注意分析描写人物的句子,了解人物形象。
    14、结尾一段的描写有什么含义?
    答案:以描写的手法,烘托出鲁迅先生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以及作者对先生由衷的敬爱之情。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结尾一段的内容,点明“烘托”的手法,从表现鲁迅的工作精神和表达作者对鲁迅的情感来分析描写的作用。
    点评:学习写人的作品,要注意分析描写人物的句子,了解人物形象。
    15、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答案:让我们从鲁迅先生一天内的工作和起居情况、从一个侧面了解了鲁迅先生忘我工作的精神。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即可了解作者是写了一天中鲁迅的工作与生活,表现了鲁迅忘我的工作精神。
    点评:概括叙事作品的内容,一方面要把握主要人物的活动,另一方面还要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16、作者强调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
    答案:作者强调环境的特点,更好地突出鲁迅的形象高大。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找到题中所示环境描写的语句,根据具体内容,从衬托鲁迅形象这个方面来分析其作用。
    点评:以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作方法,学习时要多加体会,学会运用。
    17、萧红是鲁迅的学生,也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的这篇回忆性的文章,使我们了解了哪些事情?
    答案:①白天陪客人,晚上彻夜工作;②习惯喝清茶;③经常教导青年;④把阅读当作休息等。只要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根据作者所写的鲁迅一天当中的活动来一一概括。
    点评:概括写人叙事作品的内容,要以主要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方面来概括。
    18、鲁迅先生的休息方式是什么?
    答案: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根据题干中所问梳理内容即可找到答案。
    点评:本题是提醒学生阅读是要注意细微的情节,养成细读的习惯。
    19、你知道文中出现的海婴是谁吗?
    答案:鲁迅的儿子。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根据文章“海婴公子围着闹的起劲”一句中的“公子”一词推断 “海婴”是鲁迅的儿子。
    点评:本题是提醒学生阅读是要注意细微的情节,养成细读的习惯。
    20、课文中描写鲁迅的各个生活片段,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
    答案:鲁迅待人的诚实,如文章一开始写到鲁迅认真地评价作者的穿着,如实说“不大漂亮”,而不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护刻意地作虚假的赞赏。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从作者所写的“生活片断”中举一例来说明其表现的鲁迅的性格特点。
    点评:本题是提醒学生阅读时要对文中的细节内容以加感知,养成思考的习惯。
    21、读了课文,你对鲁迅有没有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
    答案:伟大人物,化为活生生的存在,伟大的思想家不再是抽象的遥远的偶象,而是有血有肉的、有自己的感觉和情绪的人,如鲁迅的忘我工作,牺牲休息,疏于保健,于积劳成疾之时,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克己待人、待客、待亲,以及大事严谨不苟,琐事亲切和霭,谈鬼神而幽默风趣,说化装竟愤然作色。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从作者所写的“生活片断”中来体会鲁迅的为人修养和工作精神。
    点评:一些作品在写人物时,往往用一些琐碎的小事来以小见大,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本文就是一例,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22、请以“鲁迅先生,我想对您说——”为句子的开头,运用排比手法写一段话。
    答案:您的作品给我们文学滋养,您的精神让我们心灵震撼,您的思想给我们人生的启迪。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要求解答,以与鲁迅这个人物有关的一些方面为陈述的主体,运用排比句式来评价或赞美。
    点评:此类题属于语言表达题,要按照要求做到通顺、简明、生动。
    23、读完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萧红女士的这篇文章,相信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更加具体、更加深入一些了。请用几个较精练的句子概括一下鲁迅先生在你心目中的形象。
    答案:青年的良师益友,热情的文学导师,忘我的革命战士。 
    解析:首先要概括本文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鲁迅形象,再概括自己学习所得,了解鲁迅的思想品质,可从鲁志对青年一代的影响以及鲁迅在那个时代中的精神状态来概括其形象特点。注意题干中的要求“几个较精练的句子”,即要求用句式工整的短语来概括。
    点评:此题的解答主要依据课文内容,但也不局限于本文,可以综合其它的作品来概括鲁迅的形象。
    三、拓展阅读
    24.活在人类的心里
    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凄的光的时候。
    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或无声的欷觑,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
    只有鲁迅先生。
    每次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他站住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农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
    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极平常的语句,既不赞誉,也不贬毁。
    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的大道……大家抬起头来,见到鲁迅先生苍白冷静的脸上始终不曾流露出过一丝的微笑。
    他沉着地继续着他的工作,直至他不得不安静地休息的时候。
    还没有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光明的伟大的工作,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只有鲁迅先生。
    他将永远活在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的心灵里。
    (1)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答案:鲁迅的逝世引起了无比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哀伤,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鲁迅的沉痛悼念。鲁迅的逝世是全人类的损失。
    (2)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填空回答问题。
    ①第4段对鲁迅先生的 和 进行了描写,这些描写既突出了鲁迅先生的  ,也写出了北大莘莘学子和作者对鲁迅先生的 之情。
    ②第5、6段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讲课声音及语调、语言进行了描写,突出了“  ”这一特点。作者这样写,意在用  的写法,表现鲁迅  的特点,突出鲁迅所作的工作是  的伟大工作。
    答案:神态|外貌|为中国的文学事业所做的贡献以及高质量的讲课水平|敬仰与热爱。|“极平常”|反衬|性格沉稳,思想敏锐深邃,话语平常却富于透彻的剖析力、幽默感及强大的感染力|对青年具有巨大的激励、引导作用
    解析:第一题,首先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据此抓住划线语句中的关键词语“人类”“有声无声”“有形无形”“眼泪”即可理解句子表达了鲁迅的逝世给大众带来的悲伤,说明鲁迅的影响之大。第二题,根据句中提示信息的指引,阅读文段内容,找到相关的文字,从描写方法和人物形象特点两个答点上概括填答。
    点评:第二题的答点较多,要注意看清题中的信息提示,仔细阅读文章,判断答案。
    2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怀鲁迅
    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发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八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的、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晨钟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进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对第⑹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表达了作者因鲁迅之死而产生的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B.我们能出现鲁迅这样的伟大的人物,说明我们的民族是很有希望的。
    C.鲁迅这样伟大的人物死了,预示着我们的民族没有希望。
    D.表达了作者对鲁迅之死的无比痛惜和对奴隶性很浓的社会的憎恨。
    答案:A
    (2)对结尾“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理解正确的项是( )
    A.点明时间,照应前文。
    B.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人们的悲愤之情。
    C.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人们在悲愤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D.微红的新月是胜利之光,鼓舞人们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答案:CD
    解析:第一题,A正确,从文章中“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可得出此分析。第二题,CD都是正确的,根据“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中的“尚有可为”一词可以理解出此含义。
    点评:此类选择判断题,要抓住各选项中表述的要点,梳理文章内容,找到关键的语句分析理解。

    相关推荐
    上一篇:标点符号练习-有答案 下一篇:让我印16《诫子书》 同步练习(含答案)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或会员发布,仅供研究学习请勿商用以及产生法律纠纷本站概不负责!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16-2018 好教案 mip.jiaoanhao.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0019125号-1 电脑版:好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