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化学试卷
  • 高一数学试卷
  • 一年级人教版试卷
  • 高三下册试卷
  • 六年级粤教版试卷
  • 四年级历史试卷
  • 三年级北师大版试卷
  • 六年级湘教版试卷
  • 七年级人教版试卷
  • 八年级上册语文22 《愚公移山》习题精选

    2021-01-02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22 《愚公移山》习题精选
    1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笑”和“长息”分别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笑”:
    “长息”:
    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3分析人物形象。 
    4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
    5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其作用是什么?
    6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7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8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从哪句话是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
    9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10、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和结果和艰巨性:
    11、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取名含义
    12、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叟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13、提问: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并归纳中心意思。
    14分析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15赏析:
        (1)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6. 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17.“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
    18.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答案:
    1 笑”,神态描写,是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与嘲笑,传神的刻画出智叟的自作聪明之态。 “长息”,愚公听完智叟的嘲讽和责难后的这一声长叹,是为智叟鼠目寸光却又自作聪明而叹息,说明他早已成竹在胸。
    2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3愚公:目光长远  积极奋斗  全面  发展   持之以恒      雄心壮志
    智叟:目光短浅  冷漠逃避  片面  静止
    4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
      (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其妻认为开山平险一事太难,不仅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也是一大难题。其妻的这些顾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但是,愚公为了子孙后代出入不受阻碍,他以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决心要开山平险。
      (2)突出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知道仅凭自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这点力量是完成不了这件事的。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有征服自然的信念。
    5写此事有两个作用:
      (1)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6愚公不“愚”。
      (1)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下定了决心移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地说明愚公不“愚”。 
    7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究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8愚公移山困难有(1)山高而且大;(2)运土石的工具很小;(3)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间长。
      这可以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中得知,也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 
    9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10①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②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⑤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⑥愚心移山的艰巨性:愚公移山的任务异常艰巨,这一点在文中多处表现,归纳起来具体表现为四点:
    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本文从山之高大,从愚公的年事已高,从移山的工具简陋,从搬运土石的路途遥远这几个方面,充分反映出移山的任务的艰巨。正是因为移山任务如此之艰巨,才更能衬托出愚公那高尚的思想。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智慧,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从而更加突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11 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这里二人针锋相对,对比鲜明,智叟眼中的愚公是“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他的“智”其实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而愚公所看到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他认为人的力量无穷,只要世代坚持移山,终能为人所平。他的“愚”,其实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是大智若愚,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12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 
    13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14 对比指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实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俱”,天帝的“感”,对愚公形象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15 (1)品析:愚公虽年岁已高,但并不糊涂,“指通”、“达于”两个词写出了他做事目标明确。语言描写,反映了愚公民主的作风。
    (2)品析:这段话是愚公针对智叟阻止他挖山的言行时说的。歌颂了愚公目光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语言描写,突出了愚公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16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外表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内心的想法,接着提出一个重要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则用讥笑和嘲讽的语气:“甚矣,汝之不惠”,“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则更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
    17明确下列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方七百里,高万仞  ——方,方圆、面积,方七百里,写山之大,是约数;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虚指,极言山之高。山又高又大,说明移山之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即一年),才返家一次。说明劳动的紧张、艰苦,也显示了愚公移山决心之大。可以看出,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岁,工具又落后,要移山的确是千难万难的。在艰巨的任务面前,最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人物表”里的这些人,在“移山”这个巨大的困难面前各自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面貌。  
    18。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  
    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  
    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  
    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相关推荐
    上一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原创学案(含答案) 下一篇:让我印3《安塞腰鼓》(2)导学案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或会员发布,仅供研究学习请勿商用以及产生法律纠纷本站概不负责!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16-2018 好教案 mip.jiaoanhao.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0019125号-1 电脑版:好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