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北省天门市多宝二中普通班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22分,每题2分)
1.(2分)下列各组词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驽钝(nú) 脸颊(xiá) 坦荡如砥(dǐ)
B.吓唬(hǔ) 禀赋(bǐng) 拨苗助长(bá)
C.锤炼(liàn) 挑剔(tī) 生意盎然(àng)
D.荒涎(dàn) 营生(yíng) 战战兢兢(jīnɡ)
2.(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面对这耸人听闻的舌尖上的浪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中国式的盛宴”
B.专家们特别指出,推广普通话是我们目前当务之急的大事.
C.杨绛在散文集《我们仨》中,回顾了一幕幕一家三口尽享天伦之乐的温场景
D.在这个封闭的山村,对一些简单的科学常识,这里的人们都会觉得不可理喻
3.(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B.随着人们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汽车工业将会借助现代科技,向高效率、低能耗、零污染发展.
C.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规模.
D.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小说的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大多思想感情丰富细腻,而且叙述方法自由灵活.
4.(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 。 , , , 。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A.①②⑤④③ B.③⑤④①② C.④①⑤②③ D.④①③②⑤
5.(2分)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白杨礼赞》的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B.《泊秦淮》的作者杜牧是唐朝诗人.
C.“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如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的《马说》、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D.《孔乙己》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呐喊》.
6.(5分)综合性学习
①下面四幅“秋”字书法属于隶书的一项是
②秋天有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 ,其主要风俗是赏菊和登高。
③金秋九月学生进入新的学校,开始的人生旅途。展开想象,描绘那时你心中的情景秋色。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70字) 。
7.(7分)古诗文默写
(1)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滁州西涧》)
(2)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 ,见不贤而内自省?(《<论语>十则》)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表现诗人归心似箭的两句是,。
(5)晏殊徘徊在小园香径,我们听到他望着归雁落花而轻叹 , 。(用《浣溪沙》的诗句填写)
二、阅读与赏析(45分)
8.(3分)(一)古诗赏析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作者重在写景。“归雁入胡天”即通过抓住景物特征,间接点明出塞的季节的一个词是“ ”。
(2)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9.(10分)文言文阅读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于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②.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有改动)
【注释】①自赞:自己表白。②堵:墙。
(1)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俄有使,使止之(使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指带来好处)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吾与点也(赞赏)
C.天祥将出狱(监禁犯人的地方)
小大之狱(案件)
D.吾事毕矣(完)
汝心之固(本来,原来)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系之衣带间告之于市
B.其词曰其如土石何
C.至则死矣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D.过于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下列各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自赞》是文天祥死前最后所写的文章。
B.文天祥就义前,“观者如堵”,意思是观看的人很多。
C.文天祥“南面再拜而死”,是因为南面有太阳。
D.文天祥的就义实现了孟子所谓的“不失本心。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10.(7分)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又见十字路口茶坊楼上,一个虎形黑大汉,脱得赤条条的,两只手握两把板斧,大吼一声,却似半天起个霹雳,从半空中跳将下来。手起斧落,早砍翻了两个行刑的刽子,便望监斩官马前砍将来。众士兵急待把枪去搠时,那里拦挡得住?众人且簇拥蔡九知府,逃命去了。
只见东边那伙弄蛇的丐者,身边都掣出尖刀,看着士兵便杀;西边那伙使枪棒的,大发喊声,只顾乱杀将来,一派杀倒士兵狱卒,南边那伙挑担的脚夫,抡起匾担,横七竖八,都打翻了士兵和那着的人;北边那伙客人,都跳下车来,推过车子,拦住了人。两个客商钻将入来,一个背了 A ,一个背了 B 。其余的人,也有取出弓箭来射的,也有取出石子来打的,也有取出标枪来标的。
(1)上文选自古典名著《 》,作者是元未明初的小说家 ,上文的故事叫做 。
(2)文中A是 ,B是 。
(3)上文的重要人物是李逵,请结合以上情节说一说李逵的性格特点。
11.(10分)议论文阅读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向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作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摘自《中国教育报》)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③段从母语环境的重要性及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两个方面,正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B.作者坚决否定了网络语文学习母语的做法,并指出了网络语文的缺点及危害。
C.作者善于引用,巧妙分析,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
D.作者号召我们要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母语学习的范本应该是民族的经典作品。
(4)书写,是母语教育的基础;键盘打字,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汉字书写及键盘打字的看法。
12.(15分)记叙文阅读
荷叶帽
于君
那是发生在去年夏天的故事。
在一家超市的二楼,一位年轻的父亲,穿着打扮显得干净体面。他领着一位一两岁的小男孩,小男孩长得浓眉大眼,聪明可人。
小男孩不知道从哪里捡来一支荷叶。这支荷叶上面有根长的叶柄,可是叶子已经半干,软软地向下垂着。小男孩翻来覆去看这把荷叶,一脸的兴奋,喜不自禁。大概他从来没有见过荷叶,可稀罕了。他想了想,又想出了一个玩法﹣﹣把荷叶戴在头顶上,大眼睛在荷叶下面忽闪忽闪地看着大家,希望能得到众人的回应。孩子的爸爸也微笑着看着孩子。
周围卖服装的叔叔阿姨们看样子都认识他们父子俩,因为说话很熟络。他们都看到孩子头上的荷叶,七嘴八舌地夸赞说:“这顶帽子真漂亮。”
“哪儿买的这么好看的帽子?借给我戴戴吧。”
“真好看!真好看!这是谁家的孩子,长得又漂亮,戴的帽子又好看。啧!啧!啧!”
小孩子在众人的夸奖声中别提多美气啦,很骄傲地跟在父亲身后,脸上全是幸福。在一步步下楼梯的时候,还特别小心地扶着他的令人眼气的“帽子”,唯恐掉了。
再走出去几步就到大街上,那位父亲停了下来。也许他觉得小孩戴的这个帽子实在有些太不合适,就想把这个别致的荷叶帽从小孩子头上拿下来。可是小孩子死活不肯。他拿下来,小孩子戴上。他拿下,小孩子再戴上。再后来小孩子干脆用手捂着,不让拿。做父亲的也发了急,硬是从小孩子头上抢下来,扔在路边。小男孩跑上前去捡,父亲的脚更快,早把帽子踢得更远。小男孩还要去捡,父亲趁着小男孩还没有走到荷叶跟前,很迅速地伸出他的大脚,在荷叶上狠狠地旋转着踩下去﹣﹣那片荷叶被踩得面目全非。这一切就在小男孩眼前发生,小男孩的哭声凄厉地响起来,可是还不愿放弃。小男孩想把那个烂烂的荷叶帽捡起来﹣﹣可是,已经烂得拿不起来了。小男孩手拿着那支没有踩烂的叶柄,看着地上一片一片的碎叶,哭着不走。他哭着蹲下身体,看看手中的叶柄,又看看地上的碎叶,哭得更伤心了。
父亲要把他拉走,可是他一直哭着不愿走。从父亲手里挣出来,还去看那个已经碎烂的荷叶帽。
父亲早已不耐烦,他劈手把叶柄从孩子手里夺下来,顺手扔得远远的。然后抱起孩子就走。
渐走渐远,那位父亲哄孩子说:“宝宝,别哭,走,爸爸去给你买一只又漂亮又高级的玩具。”孩子仍是哭。“走,爸爸给你买一顶最最漂亮的太阳帽。”
孩子的哭声不绝于耳。看到这一切的我,泪水盈眶,我向远处望向那个小孩子。
孩子仍是满脸泪痕,眼睛还是越过父亲的肩头,久久地看着那顶荷叶帽。
(1)文章为何以“荷叶帽”为题?
(2)周围卖服装的叔叔阿姨们为什么七嘴八舌地夸赞戴着荷叶帽的孩子呢?
(3)请对文中的父亲形象作简要赏析。
(4)孩子的哭声不绝于耳,“我”为何会泪水盈眶呢?
(5)作者通过荷叶帽的故事,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三、写作(53分)
13.(53分)写作
请以“一路走来一路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诗歌除外。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2017-2018学年湖北省天门市多宝二中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文基础知识(22分,每题2分)
1.(2分)下列各组词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驽钝(nú) 脸颊(xiá) 坦荡如砥(dǐ)
B.吓唬(hǔ) 禀赋(bǐng) 拨苗助长(bá)
C.锤炼(liàn) 挑剔(tī) 生意盎然(àng)
D.荒涎(dàn) 营生(yíng) 战战兢兢(jīnɡ)
【考点】14:常见易错字;12:易误读常见字.
【分析】本题考查字形和字音的识记,本题要结合平时的课文学习来辨析字音字形,要根据形声字的规律辨析字形.对一些同音字、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能准确辨析.
【解答】A.有误,“脸颊(xiá)”应读作“jiá”;
B.有误,“吓唬(hǔ)”应读作“hu”,“ 拨苗助长”应写作“拔苗助长”;
C.正确,“荒涎”应写作“荒诞”;
D.有误,“荒涎”应写作“荒诞”;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2.(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面对这耸人听闻的舌尖上的浪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中国式的盛宴”
B.专家们特别指出,推广普通话是我们目前当务之急的大事.
C.杨绛在散文集《我们仨》中,回顾了一幕幕一家三口尽享天伦之乐的温场景
D.在这个封闭的山村,对一些简单的科学常识,这里的人们都会觉得不可理喻
【考点】49:成语.
【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
【解答】A.使用不当,耸人听闻:耸:引起注意;使人吃惊.指故意夸大事实或作过于激动的表情;使人听到或看了感到震惊.句中指的舌尖上的浪费没有夸大,所以该成语使用不当.
B.使用不当,当务之急: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与前面的“目前“语义重复.
C.使用正确,天伦之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
D.使用不当,不可理喻:不能用常理使那个人明白,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与句意不符,词语使用错误.
故选:C
【点评】词语的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题型.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要做好该类题,平时的积累是离不开的.在出题时尤其是词义正确,而感情色彩不合乎题意的更应该注意.
3.(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B.随着人们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汽车工业将会借助现代科技,向高效率、低能耗、零污染发展.
C.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规模.
D.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小说的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大多思想感情丰富细腻,而且叙述方法自由灵活.
【考点】79:病句辨析与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解答】A.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删去“是否”;
B.表述正确;
C.搭配不当,“加快”与“规模”搭配不当,改为“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扩大了规模”;
D.句式杂糅,“之所以…的原因”杂糅,删去“的原因”.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了解常见病句类型以及掌握划分句子结构的能力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正确表述,也可以和同学多交流,这样就可以慢慢培养我们的语感.
4.(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 。 , , , 。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A.①②⑤④③ B.③⑤④①② C.④①⑤②③ D.④①③②⑤
【考点】72:排列句子顺序.
【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解答】有为什么,可接因为④,排除AB;比较③⑤,可以看出⑤是对①的总结,而③是对整个语段的总结,排除D;故选C.
【点评】做该题时,要先了解文段的内容,找出写作的顺序,并弄清楚句子之间的关系,方可得出答案.
5.(2分)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白杨礼赞》的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B.《泊秦淮》的作者杜牧是唐朝诗人.
C.“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如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的《马说》、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D.《孔乙己》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呐喊》.
【考点】F5: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有误,《呐喊》是小说集.
故选:D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6.(5分)综合性学习
①下面四幅“秋”字书法属于隶书的一项是 B
②秋天有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 重阳节 ,其主要风俗是赏菊和登高。
③金秋九月学生进入新的学校,开始的人生旅途。展开想象,描绘那时你心中的情景秋色。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70字) 示例:九月一到,秋意在一个多雾的黎明溜来,它踮起脚尖掠过树顶,染红几片叶子,然后乘着一簇风飘过校园.在这醉人的季节里,我也将迎来金色的收获 。
【考点】F5:文学常识;61:修辞手法及运用.
【分析】这是一道综合性题目,①要知道“隶书”的特点,根据隶书的特点进行判断;②要知道秋天所有的节日,以及这些节日的风俗;③所写内容要符合要求,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
【解答】①隶书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故选B;
②传统节日在秋天,而且有赏菊和登高风俗的是“重阳节”;
③根据秋季的特点进行答题.
答案:
①B;②重阳节;
③示例:九月一到,秋意在一个多雾的黎明溜来,它踮起脚尖掠过树顶,染红几片叶子,然后乘着一簇风飘过校园.在这醉人的季节里,我也将迎来金色的收获..
【点评】这道题目综合考查了书法知识、传统节日和修辞造句,综合性较强.要做好这类题目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
7.(7分)古诗文默写
(1)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2)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论语>十则》)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表现诗人归心似箭的两句是,。
(5)晏殊徘徊在小园香径,我们听到他望着归雁落花而轻叹 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用《浣溪沙》的诗句填写)
【考点】EF: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此题根据上下文进行默写,回忆诗文中与之对应的诗句,注意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解答】答案为:
(1)野渡无人舟自横(重点字:横)
(2)月有阴晴圆缺(重点字:圆)
(3)见贤思齐焉(重点字:焉)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重点字:即)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重点字:燕)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学生答题时要正确理解句意,根据上下文进行默写,回忆诗文中与之对应的诗句,注意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二、阅读与赏析(45分)
8.(3分)(一)古诗赏析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作者重在写景。“归雁入胡天”即通过抓住景物特征,间接点明出塞的季节的一个词是“ 归雁 ”。
(2)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考点】EJ:边塞征战诗.
【分析】本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此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
【解答】(1)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颔联“归雁入胡天”的意思是: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归雁” 一词间接点明出塞的季节是春天.
(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答案:
(1)归雁.
(2)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示例(二):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点评】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9.(10分)文言文阅读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于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②.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有改动)
【注释】①自赞:自己表白。②堵:墙。
(1)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俄有使,使止之(使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指带来好处)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吾与点也(赞赏)
C.天祥将出狱(监禁犯人的地方)
小大之狱(案件)
D.吾事毕矣(完)
汝心之固(本来,原来)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系之衣带间告之于市
B.其词曰其如土石何
C.至则死矣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D.过于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下列各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C
A.《自赞》是文天祥死前最后所写的文章。
B.文天祥就义前,“观者如堵”,意思是观看的人很多。
C.文天祥“南面再拜而死”,是因为南面有太阳。
D.文天祥的就义实现了孟子所谓的“不失本心。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考点】DB:课外文言文阅读.
【分析】译文:
文天祥即将被押出监狱时,写下自白的遗书,绑在衣带上.文词说:“孔子说要成全仁德,孟子说要为正义而牺牲;因为该负的责任都尽了,所以才达成了仁德.读圣贤经典,所要学习的(不是成仁取义)又是什麼事呢 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已经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市集时,气概神色自如,态度从容,围观的人多得像墙壁一样.即将受刑的时候,不慌不忙地向行刑的官吏说:“我该做的事都做完了.”又向围观的人询问南北方向,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但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当时凡是看见,听见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A、正确;B、正确;C、正确;D、错误,固:顽固;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词义的理解及辨析.解答此题要结合自己对文言虚词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A、之:代词,它,指代自白书;/之:代词,指代这件事;
B、其:代词,他的;/其:加强语气的作用;
C、则:就;/则:那么;
D、于:从;/于:被.
故选A.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常识积累.根据文中讲述的事件,可以看出文天祥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再结合历史书中介绍的南宋知识,可知他南拜是因为南方是南宋国都的方向,即朝廷所在之地.故分析有错的一项为C.
(4)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的重点词有:万钟:指高官厚实禄;则:如果;辨:分辨;受:接受;于:对;加:好处;
句子翻译为: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一下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②句中的重点词有:俄:一会儿,不久;使:使者;使:传令;至:到;
句子翻译为: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到达时文天祥却已经死了.
答案:
(1)D(2分)
(2)A(2分)
(3)C(2分)
(4)①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一下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2分)
②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到达时文天祥却已经死了.(2分)
【点评】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10.(7分)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又见十字路口茶坊楼上,一个虎形黑大汉,脱得赤条条的,两只手握两把板斧,大吼一声,却似半天起个霹雳,从半空中跳将下来。手起斧落,早砍翻了两个行刑的刽子,便望监斩官马前砍将来。众士兵急待把枪去搠时,那里拦挡得住?众人且簇拥蔡九知府,逃命去了。
只见东边那伙弄蛇的丐者,身边都掣出尖刀,看着士兵便杀;西边那伙使枪棒的,大发喊声,只顾乱杀将来,一派杀倒士兵狱卒,南边那伙挑担的脚夫,抡起匾担,横七竖八,都打翻了士兵和那着的人;北边那伙客人,都跳下车来,推过车子,拦住了人。两个客商钻将入来,一个背了 A ,一个背了 B 。其余的人,也有取出弓箭来射的,也有取出石子来打的,也有取出标枪来标的。
(1)上文选自古典名著《 水浒传 》,作者是元未明初的小说家 施耐庵 ,上文的故事叫做 江州劫法场 。
(2)文中A是 宋江 ,B是 戴宗 。
(3)上文的重要人物是李逵,请结合以上情节说一说李逵的性格特点。
【考点】F4:名著综合.
【分析】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解答】(1)本题是在掌握名著内容的基础上对名著的文学常识进行考查.上文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作者是元未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上文的故事叫做“江州劫法场”.
(2)本题是对人物性格特点的考查.李逵劫法场成功,救出宋江和戴宗,并引出白龙庙英雄小聚义.
(3)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忠从李逵的行动中可以看出他的鲁莽好战,同时对宋江非常忠诚,性情也比较率直.
答案:
(1)水浒传、施耐庵、江州劫法场.
(2)宋江、戴宗.
(3)忠义、勇猛、鲁莽.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1.(10分)议论文阅读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向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作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摘自《中国教育报》)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文章第②③段从母语环境的重要性及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两个方面,正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B.作者坚决否定了网络语文学习母语的做法,并指出了网络语文的缺点及危害。
C.作者善于引用,巧妙分析,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
D.作者号召我们要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母语学习的范本应该是民族的经典作品。
(4)书写,是母语教育的基础;键盘打字,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汉字书写及键盘打字的看法。
【考点】BC:议论文阅读综合.
【分析】文章靠头由尼采的名言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接着具体体分析母语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总结全文,向人们发出学好母语的倡议.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议论文论点的提炼和概括.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议论文的论点一般是文章的标题,或出现在文章的首尾段,但也有的议论文论点需要根据文章内容自己概括.结合本文论述的内容来看,标题即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即:母语是教育的起点,或用文首尼采的话来作答也可.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分析.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结合句子内容,可以看出句子将“母语”比作“文化母乳”,运用的是比喻论证的方法,来形象地论证了母语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使说理更加浅显易懂.
(3)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理解.这是一道选择题,从文中找出与四个选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正确的选择.其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从第四段内容来看,作者对网络语文既有肯定,同时也指出其不足,并非全盘否定.故选B.
(4)本题考查阅读观点的表达.解答此题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即可,但要注意观点不要过于极端化.
答案:
(1)母语是教育的起点(或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
(2)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母语”比全“文化母乳”,形象生动地论述了母语在心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在思考、表达和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深奥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3)B(作者对网络语文既有肯定,同时也指出其不足,并非全盘否定)
(4)示例:汉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写一手好字,不但便于与人交流,还体现我们个人的修养和情趣.同时,我们在书写过程中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血脉.用键盘打字,字体规范、速度快,准确性高,所以,我们既要重视汉字书写,也要重视键盘打字,把键盘打字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手段.(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议论文常用论证方法及作用:
举例论证: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引用了…的名言、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比喻论证: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
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加深刻,观点更加鲜明.
12.(15分)记叙文阅读
荷叶帽
于君
那是发生在去年夏天的故事。
在一家超市的二楼,一位年轻的父亲,穿着打扮显得干净体面。他领着一位一两岁的小男孩,小男孩长得浓眉大眼,聪明可人。
小男孩不知道从哪里捡来一支荷叶。这支荷叶上面有根长的叶柄,可是叶子已经半干,软软地向下垂着。小男孩翻来覆去看这把荷叶,一脸的兴奋,喜不自禁。大概他从来没有见过荷叶,可稀罕了。他想了想,又想出了一个玩法﹣﹣把荷叶戴在头顶上,大眼睛在荷叶下面忽闪忽闪地看着大家,希望能得到众人的回应。孩子的爸爸也微笑着看着孩子。
周围卖服装的叔叔阿姨们看样子都认识他们父子俩,因为说话很熟络。他们都看到孩子头上的荷叶,七嘴八舌地夸赞说:“这顶帽子真漂亮。”
“哪儿买的这么好看的帽子?借给我戴戴吧。”
“真好看!真好看!这是谁家的孩子,长得又漂亮,戴的帽子又好看。啧!啧!啧!”
小孩子在众人的夸奖声中别提多美气啦,很骄傲地跟在父亲身后,脸上全是幸福。在一步步下楼梯的时候,还特别小心地扶着他的令人眼气的“帽子”,唯恐掉了。
再走出去几步就到大街上,那位父亲停了下来。也许他觉得小孩戴的这个帽子实在有些太不合适,就想把这个别致的荷叶帽从小孩子头上拿下来。可是小孩子死活不肯。他拿下来,小孩子戴上。他拿下,小孩子再戴上。再后来小孩子干脆用手捂着,不让拿。做父亲的也发了急,硬是从小孩子头上抢下来,扔在路边。小男孩跑上前去捡,父亲的脚更快,早把帽子踢得更远。小男孩还要去捡,父亲趁着小男孩还没有走到荷叶跟前,很迅速地伸出他的大脚,在荷叶上狠狠地旋转着踩下去﹣﹣那片荷叶被踩得面目全非。这一切就在小男孩眼前发生,小男孩的哭声凄厉地响起来,可是还不愿放弃。小男孩想把那个烂烂的荷叶帽捡起来﹣﹣可是,已经烂得拿不起来了。小男孩手拿着那支没有踩烂的叶柄,看着地上一片一片的碎叶,哭着不走。他哭着蹲下身体,看看手中的叶柄,又看看地上的碎叶,哭得更伤心了。
父亲要把他拉走,可是他一直哭着不愿走。从父亲手里挣出来,还去看那个已经碎烂的荷叶帽。
父亲早已不耐烦,他劈手把叶柄从孩子手里夺下来,顺手扔得远远的。然后抱起孩子就走。
渐走渐远,那位父亲哄孩子说:“宝宝,别哭,走,爸爸去给你买一只又漂亮又高级的玩具。”孩子仍是哭。“走,爸爸给你买一顶最最漂亮的太阳帽。”
孩子的哭声不绝于耳。看到这一切的我,泪水盈眶,我向远处望向那个小孩子。
孩子仍是满脸泪痕,眼睛还是越过父亲的肩头,久久地看着那顶荷叶帽。
(1)文章为何以“荷叶帽”为题?
(2)周围卖服装的叔叔阿姨们为什么七嘴八舌地夸赞戴着荷叶帽的孩子呢?
(3)请对文中的父亲形象作简要赏析。
(4)孩子的哭声不绝于耳,“我”为何会泪水盈眶呢?
(5)作者通过荷叶帽的故事,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考点】9C:记叙文阅读综合.
【分析】那是去年夏天发生的一件事,儿子把一片荷叶顶在头上当帽子,大家都说好看,于是儿子就一直把它顶在头上,爸爸却不能理解孩子的童趣,不懂得荷叶能带给孩子无比的快乐,扔掉并踩烂荷叶.本文表现了儿童自有其独特感情及兴趣,他们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童趣是儿童最宝贵的财富,做父母的要懂得孩子的内心世界,要尊重孩子,不要伤害孩子纯真的心灵.
【解答】(1)本题考查赏析题目的作用.细读文本可知,本文的故事情节围绕荷叶帽展开,这顶荷叶帽给孩子带来了无以伦比的快乐,但因为了父亲的不理解与粗暴,这顶帽子也给孩子带来了伤痛.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结合孩子特有的心理可知,他想得到大家的夸奖,而大家也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他们纷纷夸奖帽子好看,让孩子感受到了幸福.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作答时,需结合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结合自己的情感体悟分析即可.父亲把孩子的荷叶帽子扔在地上,还踩了几脚,这些动作表现他不能理解孩子的童趣童真,不能理解这顶荷叶帽给孩子带来的快乐是无价,所以才会粗暴的干涉,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4)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看到父亲对自己的孩子如此粗暴,把孩子视若珍宝的帽子这样糟蹋,我心中充满了对孩子的同情,也有对这位父亲的不满.
(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主旨,作答时,需细读文本,分析文章中的故事情节和各个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结合自己的阅读体悟分析即可.本文中因为父亲不能理解孩子的意趣与童真,导致孩子伤心落泪,从而告诉读者,为人父母要尊重孩子内心的感受,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要伤害孩子的童心.
答案:
(1)“荷叶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荷叶帽”叙事,“荷叶帽”给孩子带来无比的快乐与幸福,也给孩子带来无比的伤痛.
(2)小男孩把荷叶戴在头顶上,希望能得到众人的回应.叔叔阿姨们的夸赞是对小孩子的回应,他们懂得孩子的心理,让孩子感受到其童趣带来的幸福.
(3)这位年轻的父亲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不懂得荷叶能带给孩子无比的快乐,其扔掉并踩烂荷叶的做法是不对的,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也是极大的.
(4)“我”泪水盈眶是因为同情这位孩子,孩子的荷叶帽被父亲糟蹋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5)示例:儿童自有其独特感情及兴趣,他们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童趣是儿童最宝贵的财富,做父母的要懂得孩子的内心世界,要尊重孩子,不要伤害孩子纯真的心灵.
【点评】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分为明线和暗线,可以是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线索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三、写作(53分)
13.(53分)写作
请以“一路走来一路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诗歌除外。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考点】L1:命题作文.
【分析】【审题立意】以“一路走来一路歌”为题,在写作时可供考生选择的角度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原义的“歌”,可以写成长中伴随你的那些歌声;二是比喻义或者引申义的“歌”,即通过伴随你成长的那些感受或者经历。哪一种思路都可以。
【写作手法】以小见大:比如写自己通过一首“歌”,进而联想到爱等大主题。
【细节描写】一路走来一路歌,应该写自己成会长的一些感受,所以心理描写一定不能少。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适合写议论文。
【表达方式】因为题目的关键是“歌”,所以要以记叙文字为主,但要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充,最好是夹叙夹议,或者先叙后议。
【解答】【例文】
一路走来一路歌
失败乃成功之母。
﹣﹣题记
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
生命随着我们落地的那一刻开始。我们生来就有竞争的能力,我们就是为竞争而生!生命是无所畏惧的挑战,是无所顾忌的奔跑,是无所留恋的向前看!我到现在依旧记得,小学一年级时,我的成绩很优异,没把学习当回事。期末考试之后,老师在讲台上面带微笑的读着优秀的学生,我心里就像乐开了花,可我没想到,我竟然是成绩下滑最厉害的学生。霎时我的周围像是布满了乌云,气温骤然下降,心冷到了极点。我不服气,明明我该是第一名的。来年的又一个学期,我不敢懈怠,勤奋学习,终于在最后扬眉吐气,第一的位置非我莫属。我一直告诫自己不要小瞧“敌人”,所以连续六个学期的班级成绩单的第一个名字都是我的。我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我相信伸手就能碰到天。
充满激情的生活转瞬即逝,生活日趋平淡,我已经习惯了三点一线的生活。升入初中,在小学时一直盼着的生活终于到了,可是我竞争的心却淡了许多。初中前三年,几乎没有踏进过班级前三名的范围,不过好在有父母的督促,成绩还算不错,一直保持在中上游。在初三时,我遇到了一位老师,我曾经是他的课代表,他很严厉,对课代表的要求也很高,我们每次都是心惊胆战的去交作业,作为他的学生,我们很努力,也可以说是不敢不努力,现在想想也是可笑,不过好在有这一位良师,帮我打好了物理的基础。到了初四,这最紧张也是最累的一年,我很庆幸我有良好的基础,现在只需安心复习,激流勇进。我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人生再曲折,就当是翻山越岭,感悟山的险峻。生活再痛苦,就当是涉水过河,领略水的汹涌。既然如此,何不笑对挫折?既然如此,何不一路欢笑,一路歌!
【点评】本文以题记开篇,直接点明本文的主旨。第一段和第三段以一句歌词单独成段,分别引出第二段和第四段的叙事,使文章脉络清楚。这篇文章最另人称道是字里行间流溢的青春的激情和自信。叙事的清晰,抒情的真挚,都为这篇文章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