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生物试卷
  • 四年级人教版试卷
  • 三年级粤教版试卷
  • 九年级地理试卷
  • 二年级地理试卷
  • 七年级西师大版试卷
  • 二年级青岛版试卷
  • 高二粤教版试卷
  • 二年级下册试卷
  • 山东省泰安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试题(解析版) (1)

    2021-04-16 九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

    山东省泰安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就陪父亲在门槛(kǎn)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xī)盖里半晌都没动。
    B.我深深闭了柴门,伫(zhù)窗坐下,看我的桃树在风雨里哆嗦。纤(qiàn)纤的生灵,枝条已经慌乱。
    C.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qiáo)首望屏(bǐng)息敛声的一刹那。
    D.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gǔ)如泉;或淌过石板,潺(chán)潺成溪。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的读音掌握程度,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解答】ACD.正确;B.有误,“纤”应读为“xiān”;故选:B。
    【点评】中考常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而字音多而杂,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要树立长期积累的意识。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
    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C.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是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老水手走去。
    D.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解答】ABD.正确;C.有误,“郑重其是”的“是”应为“事”。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天像小姑娘,花容月貌的,笑着,走着。
    B.队伍分散开去,摩肩接踵,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
    C.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茕茕孑立。
    D.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到、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不正确,“花容月貌”意思是如花似月的容貌,一般形容成年女子美貌,本句是要表现小姑娘生命的活力,可用“花枝招展”;B.不正确,“摩肩接踵”意思是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与前面的“队伍分散开去”矛盾;C.不正确,“茕茕孑立”孤身一人,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此处语境是表达“假如恨比爱多,就会精神压抑、身体消瘦”,可用“形锁骨立”;D.运用正确。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毫无疑问,能否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
    B.由于青少年缺乏分辨力,容易被不良信息诱导,产生思想行为上的偏差。
    C.中国国家馆以科技与艺术的巧妙结合,带给参观者新颖刺激的多维体验。
    D.作为一项绿色、低碳的户外活动,坚持骑自行车强化了塑身效果是有效的。
    【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有误,前后不一致,将“能否”删去,或是在“实现”前添加“能否”;B.有误,主语缺失,可将“青少年”调至“由于”的前面;C.正确;D.有误,句式杂糅,可将“是有效的”删去,或是删去“强化了”。故选:C。
    【点评】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
    B.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C.“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D.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熟练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
    【解答】ABD.使用正确;C.使用有误,顿号使用在句子并列词语之间,但选项中“阿发”反复出现,而不是并列词语,应改为逗号。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倒装问句标点的使用,解答此题,在明确标点符号基本的使用前提下,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6.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均选自这个集子。
    B.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爱莲说》《马说》同属这种文体
    C.《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D.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简·爱》,作品讲述了贫苦孤女简·爱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解答】A.有误,《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BCD.正确。故选:A。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1)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2)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3)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4)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5)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6)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7)①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②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亮深处。③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④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8)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9)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10)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11)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7.下列对斯石英的说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斯石英是苏联科学家S.M斯季绍夫发现的。
    B.在高温状态下斯石英会变成普通沙子。
    C.巨大的撞击可能产生斯石英。
    D.斯石英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
    8.选文第(7)段各句的顺序已经打乱,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④②③
    9.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列数字)
    B.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做诠释)
    C.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列数字)
    D.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举例子)
    10.下列对选文行文特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B.语言准确,思维活跃
    C.说明透彻,通俗易懂 D.热情洋溢,风趣幽默
    【分析】文章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接着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解答】(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ABC.正确。D.有误,根据第五段中的“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可知。故选:D
    (2)本题考查句子排序。细读这四句话可知,第一句话中的“这种情况下”紧承第二句中的“压力极高”,第四句中的“然而”又与第一句话中的“火山喷发”紧密联系,所以正确顺序应是:②①④③。故选:B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A.有误,这句话把“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与“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B”作了对比,这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而不是列数字。
    BCD.正确。故选:A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从体裁上来看,这是一篇说明文,前三项都是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而第四项“热情洋溢,风趣幽默”则是演讲稿的语言特点。
    故选:D
    【答案】(1)D
    (2)B
    (3)A
    (4)D
    【点评】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就是运用比喻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管夷吾/举于/士 B.曾益/其所/不能
    C.必/先苦/其心志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休祲降于天
    D.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B.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1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分析】
    【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断句的辨析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各个选项断句的情况,判断正误即可。A.正确;B.有误,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停顿为:曾益/其/所不能;C.有误,句意: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停顿为:必/先/苦其心志;D.有误,句意: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停顿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于”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于”意思是“在”。A.动词,到;C.在;D.比。故选:C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句意: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A.有误,“苦恼”错误;“坚持思考”错误;B.正确;C.有误,“振作起来”错误;D.有误,“苦恼”错误;“平衡”错误;“表现出来”错误。故选:B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文章列举了六个人生平的事例证明了在艰苦环境中造就人才的观点。故选:C
    【答案】(1)A
    (2)C
    (3)B
    (4)C
    【点评】积累: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
    所以动心忍性。 忍,通“韧”,坚韧。这里作“使(他的性格)坚韧”。
    词类活用
    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
    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
    四(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5.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B.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球,且对仗工整。
    C.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
    D.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分析】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各个选项的表述,逐项判断正误。ABC.分析正确。D.有误;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两联都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而非“喜悦之情”。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BD.分析正确。C.有误;颈联中的“返”与“归”,指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而非“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故选:C。
    【答案】(1)D
    (2)C
    【参考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点评】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第Ⅱ卷(表述题共102分)
    五、17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7分,每小题1分)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2)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周敦颐《爱莲说》)
    (6)我报路长嗟日暮,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7)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
    (1)为人谋而不忠乎
    (2)长风破浪会有时
    (3)安得广厦千万间(注意“厦”的书写)
    (4)千里共婵娟
    (5)濯清涟而不妖(注意“濯”的书写)
    (6)学诗谩有惊人句(注意“谩”的书写)
    (7)柳暗花明又一村
    18.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题目。(5分)
    请从“幸福 自信 成长 土壤 感恩 成功”选取词语(不少于三个),连缀成一段话,并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超过50个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选词造句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选取较熟悉的词,确定一个中心,根据具体要求,展开联想作答。作答时首先要注意题目要求,如选不少于三个的词语,连成一段话,再是运作用比喻的手法,还要注意句子通顺。
    【答案】
    示例一:幸福是一粒渺小的种子,感恩的心便是土壤,将幸福的种子植根于感恩的土壤,幸福的大树就会茁壮成长。
    示例二:幸福是一条平凡的小船,自信便是高扬的风帆,将风帆置于小船之上,幸福的小船就会驶向成功的彼岸。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5分)
    据道,5月20日,针对美国谷歌公司将停止提供安卓系统的技术支持一事,中国华为公司回应说,华为有能力继续发展和使用安卓生态,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内的华为和荣耀品牌的产品及其服务,在中国市场不受影响。
    面对霸凌和围堵岿然不动、保持坚挺,华为的这份自信鼓舞人心。这份信心来源于丰厚的技术积累和自主创新,其背后是华为的 远见、 的忧患意识和多年艰辛苦练的技术内功。
    (1)在文中两处横线上分别填上一个恰当的四字短语(或成语)。
    (2)上面的文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段话。
    作为一家企业, (不超过40个字)
    【分析】本题为新闻阅读题,分别考查学生对新闻内容理解分析的判断能力,短语作用的分析能力,以及新闻内容的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积累与运用,解答此题要充分理解语段的意思,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找出恰当的词语。此题中“远见”和“忧患意识”是关键词语,据此可得出答案“未雨绸缪”和“居安思危”。
    (2)本题考查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通过新闻内容可知,华为公司有预见未来的能力,知道技术最终要靠自己努力和创新,不能总依靠别人,据此得出答案。
    【答案】
    (1)未雨绸缪  居安思危
    (2)答案示例:只有立足长远,坚持自主创新,研发核心技术,打造核心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六、(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2题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王某者怯不救。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甫三日,贼复劫大昌。祯趣同知行,不应。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激祯曰:“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 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祯上马,夹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既渡,两人见贼即走。祯被围半日,误入淖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子广鬻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榇既行,马夜半哀鸣。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注释:①同知:官名。②淖:nào,烂泥、③鬻:yù,卖。④榇:chèn,棺材。
    节选自《明史·王传》(有删节)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8分,每小题2分)
    (1)面数之。 (2)祯击杀其魁,余尽。
    (3)两人见贼即走。 (4)王同知得马,不偿直。
    21.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3分)
    (2)马骤前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4分
    22.王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文章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4分)
    【分析】
    【参考译文】
    王祯,字维祯,是吉水人。明代成化初年,王祯从国子生被派往夔州作了通判。第二年,荆、襄两地的石和尚发动起义反对明朝,进攻四川和巫山。(这两个地方的)百姓遭受反贼迫害,同知(明清时期官名。同知为知府的副职)王某胆怯而不去救援。王祯当面责备了他,就代替他勒令他们部属的民兵,日夜赶路。到了那里城池已经被叛军攻陷。叛军正好聚集在山中。王祯反击杀死了他们的头领,其余的人都逃跑了,于是抚慰伤兵残将,招集溃散的军队,刚过了三天,反贼又劫略了大昌。王祯去与同知共行,(同知)不答应。瞿塘卫的指挥曹能、柴成两个人,与王同知平素结成党羽联合起来避祸,多方说假话包庇他。激怒王祯说:“您为国出力,肯再次出行抵抗吗?”王祯就请求前往,曹能、柴成两个人假装答应与他一起前往。王祯上马,挟持他们二人与自己一起前往,与反贼在水上对阵。已经渡水,曹能、柴成两人见反贼就逃跑了。王祯被反贼围困了半天,误入泥淖之中,反贼执意想要让他投降,王祯大骂。反贼愤怒了,隔断了他的咽喉以及右臂,王祯死。跟从同行的奉节典史以及部下六百多人都死了。
      从他死的地方到他的府第有三百多里,王祯所乘的战马奔跑着回来了,身上鲜血淋漓,毛都染红了,大家才知道王祯兵败了,前往寻找他的尸体,(王祯)面色就像活着一样。他的儿子王广卖马作为回家的路资,王同知得到了那匹战马,给的钱与马的价值不想当,竟然等于白白得到了战马。王祯的棺材已经离开走了,战马半夜悲哀地嘶鸣。王同知起身去看战马,马突然上前咬断了王同知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吐血而死。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题,应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理解词语的意思。特别注意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活用词语的解释。
    (1)面数之。句意:(王祯)当面责备了他。数:责备,数落。
    (2)祯击杀其魁,余尽遁。句意:王祯反击杀死了他们的头领,其余的人都逃跑了。魁:首领
    (3)两人见贼即走。句意:(曹能、柴成)两人看见反贼就逃跑了。走:逃跑。
    (4)王同知得马,不偿直。句意:王同知得到了那匹战马,给的钱与马的价值不想当。直:同“值”,价值。
    2.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最好是直译,做到字字落实,不好直译的选择意译。特殊句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意表达顺序,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
    (1)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句意:(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2)马骤前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联系人物的言行事迹综合分析。他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表现了勇于担当的品质;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表现其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总之,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写他的战马忠义,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的忠义行为,也是侧面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答案】
    20.(1)责备(数落)(2)首领(3)逃跑(4)同“值”,价值
    21.(1)(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
    (2)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22.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一是勇于担当,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二是不惧生死,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视死如归。文章第二段写战马不多余,用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的忠义行为,来衬托王祯的忠义精神。
    七、(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6题。
    槐花约
    谢冕
    ① 春日,友人捎话说,中天门的槐花开了。他记得我与槐花有个约定。
    ②十年前的那天,华北平原正吹着暖风,一片葱绿,槐花花事已过。清晨,约几位朋友登泰山,望不尽的奇峰峻岭,一派令人惊叹的“青未了”!约行两小时,艰难的盘山道走过,迎面而来的是一片开阔地,中天门到了!令人惊喜的是,在平原已过了季节的槐花,在中天门竟以漫山遍野的灿烂迎接我:花若有待!我知道,槐花隐忍着推迟她的花期,等着我的到来。
    ③平原的槐花我见过,燕园的槐花也很有名,但那些花景是散落各处的,总在隐约仿佛之间。而中天门不同,是集聚性的、无保留的、竭尽心力的绽放,不!简直是喷发!那情景,那气势,一如充盈在齐鲁大地无所不在的侠气与柔情,令人感到温暖。极目望去,眼前涌动的花海,白花花的竟是让人心惊的明亮!在道旁,在岭崖,在山谷,到处是她飘洒的璎珞。浅浅淡淡的绿中泛着明媚耀眼的白,在明亮的阳光下闪着光芒。
    ④多情的让人心疼的中天门槐花!为了迎接我的到来,她用浓郁的、甜蜜的香气蒸薰着我,多让人心醉的缱绻缠绵!
    ⑤那是我首登泰山,是数十年的圆梦之举。我不是旅行者,也非香客,而是朝圣者。我知道山势奇陡,数十里的山道,七千多级的台阶,还有那让人惊心动魄的十八盘。但我决心一步一步地从山下拾级而上,用一步一步的攀登表示我的虔诚,用一步一步的跋涉丈量它的伟大。
    ⑥它是众山之首,奇兀、险峭、壮美,但它不单是一座风景山,更是一座文化山。风景优美的山,并不罕见,而文化积蕴深厚的山,名世者稀。武当有道,普陀有佛,武夷有儒,但泰岳却是集大成者。登泰山就是向中华文明的朝圣之举,就是用自己的身体来阅读一部浩瀚的华夏文明史。中华文脉的气韵都荟萃在它的山岚之间,历代帝王留下的封诰碑石,摩崖上的诗文墨迹,多少先贤汗水和墨香播撒在泰山的盘山古道上。
    ⑦我来北地数十载,所居城市离泰山并不远,有诸多机会可向它礼敬,因为景仰,所以肃穆,我总惮于冒然登临。登泰山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节日,我要在最庄严的日子,以最虔诚的心情,用最郑重的方式表达我最深沉的敬意。这是至少一个甲子的等待。我与泰山的约定如金石,践约选择的就是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那一刻。同行者四人皆我好友,感人的是毛老师,他已体力不支,为陪我,强行至中天门。力竭,众人劝止,改乘索道至南天门迎我。毛老师于翌年病逝。
    ⑧中天门似是久待后的欣喜,它以满山满谷的槐花云、槐花雪、槐花风、槐花雨,来回应我们的约定。那次登临后,我寻求再次登山的机缘。五年后重登泰山,陪同者易人。四月,山中微寒,花时尚早。我暗下决心,相约十年为期,重践槐花之梦。
    ⑨这就到了此年、此月、此日、此刻。朋友记得我的心愿,恐我误了花期,提醒我:中天门的槐花开了。我如听天音召唤,摈弃手边俗务,跃身而往。是日,朝发永定门,午前直抵泰安。主客杯酒言欢,相忆十年旧事,我心有所萦,不敢恋杯,瞬即离座,款步登山。较之十年前,身边多了几位陪同者,均儒雅时贤,一路言谈甚欢。
    ⑩ 抵中天门,但见满谷槐花汇成了溢满岱宗的香雪海。自2004年首次登临,阅槐花盛事于中天门,至今近十载。2013年春日,我如约前来,花事如海,真情如梦,十年旧约,两不相忘。都言花能解语,我言花有信、有情、有爱。中天门的槐花,齐鲁大地的情义之花!我将此种感受发至远方:“永远的槐花之约,你开了,我就来了!”为了表达我对槐花的感激,或可换种表述:“永远的槐花之约,我来了,你就开了!”
    注:谢冕,福建福州人,1932年生,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诗探索》杂志主编。
    23.第④段中画线的词语“心疼”“心醉”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4分)
    24.在第⑦段中,作者要“以最虔诚的心情,用最郑重的方式表达我最深沉的敬意”,对此文中有明确的交代。请找到这个句子并摘录下来。(4分)
    25.第①段中“永远的槐花之约,你开了,我就来了!” “永远的槐花之约,我来了,你就开了!”这两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异同?(4分)
    26.作者以“槐花约”为题有何意蕴?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分析】这篇文章写“我”赴中天门槐花十年之约的事。文章写了中天门槐花“集聚性的、无保留的、竭尽心力的绽放,不!简直是喷发”的特点,写了“我”“登泰山就是向中华文明的朝圣之举”的虔诚,文末表现出对中天门槐花的喜爱之情,“十年旧约,两不相忘。都言花能解语,我言花有信、有情、有爱”。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词不离句,要结合句意体会词语的用法。“心疼”有疼爱之意,作者看到涌动的花海,心里高兴而产生喜爱之情,故“心疼”用在前面合适。花香满山,令人陶醉,因对槐花的喜爱而陶醉,所以,“心醉”用在句尾合适。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题要在读文中,提取体现“我”虔诚的具体表现。在第5段写“我”登山的句子“但我决心一步一步地从山下拾级而上,用一步一步的攀登表示我的虔诚,用一步一步的跋涉丈量它的伟大”具体写了“我”的虔诚。
    (3)本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句不离篇,结合全文,这两句都以拟人手法表现了对中天门槐花的喜爱,这是相同之处。“你开了,我就来了”强调的是“我”的喜爱与守约。“我来了,你就开了”强调的是槐花对“我”的期待,强调的对象不同。
    (4)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本文写的是“我”践行观赏中天门槐花的十年之约,“槐花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事件。“我”是怀着朝圣的心情登山的,所以这又是一次朝圣之约,“我不是旅行者,也非香客,而是朝圣者”。“朋友记得我的心愿,恐我误了花期,提醒我:中天门的槐花开了”,所以这还是一次赴友人之约。
    答案:
    (1)不能。“心疼”是疼爱、喜爱的意思,“心醉”是因喜极而陶醉的意思。中天门的槐花开的艳丽、灿烂,既侠肝义胆又柔情似水,与别处的槐花不同,故而让人喜爱不已。槐花因“我”的到来而香飘满山、沁人心脾,让“我”对槐花的喜爱达到“心醉”的状态,故而不能互换。
    (2)但我决心一步一步地从山下拾级而上,用一步一步的攀登表示我的虔诚,用一步一步的跋涉丈量它的伟大。
    (3)相同点是:两句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槐花的灵性。不同点是:“你开了,我就来了!强调“我”坚守槐花之约的承诺。“我来了,你就开了“强调槐花也在等待我的到来“我”来到,槐花才开放,突出了槐花的有信、有情、有爱,是齐鲁大地上的情义之花,以此表达对槐花的感激之情。
    (4)①槐花之约。作者对泰山槐花情有独钟,观赏槐花是践行十年之约。②是延续朝圣之约(或登山之约)。泰山是风景与文化的集大成者,作者登泰山是阅读华夏文明史,是朝圣中华文明。③友情之约。作者本次看槐花是赴朋友之约。看槐花的经历让作者结交了很多泰山的儒雅朋友。
    【点评】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一抓: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意。
    二看:看懂修辞,体会含义。
    四联系:联系上下文;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联系课题、中心。
    八、写作(5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1910年秋,不满17岁的毛泽东准备离开闭塞的韶山去长沙求学。临行前,写成《呈父亲》一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力透纸背的四行短诗,书写了伟人人生启航之际的少年豪情,纵贯了伟人一生的信念追求。
    当下的同学们正值人生花季,绚烂无比。正所谓心中有梦,肩上有责,脚下有路。在18岁成人礼即将到来之际,你想说些什么?
    请以“我的青春寄语”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代替。
    【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篇话题作文。题目中给出的话题是“我的青春寄语”。所谓寄语,就是写给自己的话。这些话应与“青春”有关,可表达自己对于青春的期望,自己青春的梦想,如何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等等。这个话题适合创作抒情散文,有一定的难度,应以抒情和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可适当穿插叙述,语言不宜过多雕琢,清新质朴,写出真情实感。
    【写作思路】拟题为:我的青春誓言,创作一篇抒情散文。首段表达自己对于青春的感悟,这一段用语一定要精彩,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然后可从自己的青春经历中生发出感悟,表达自己青春梦想,对于如何实现梦想,对于怎样让自己的青春丰富多彩的看法和观点,感情需真诚,用语需简练。最后一段可表达自己对于青春的信心与期望,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例文】
    我的青春誓言
      美好的青春就像音乐篇章里的休止符,随时间漂移,一去不复返。
      90后的孩子,通常都被冠上非主流的名号。那么,非主流又是什么呢?非主流就是张扬个性、另类、非大众化,不盲从当今大众的潮流。同时,他们始终相信张扬的色彩不会被肤浅的世俗所掩埋!
      他们喜欢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对,这就是另类。但这早在顾城的年代就有的了。90后的孩子,认为世界太庸俗,认为人们的生活太机械化。因此,涌现出许多他们特制的代名词,例如:“郁闷”、“晕”、“倒”又或者“囧”等。毫无疑问,他们是新型的创意者。这是所谓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潮。他们渴望引领潮流时尚,渴望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
      他们喜欢忧伤的作家,像郭敬明那样能让人泪流满面的悲伤派。喜欢用45°角仰望天空。喜欢多愁善感,动不动就泪流满面。他们自认为不走寻常路,却兜兜转转跟着别人的步伐走。像邯郸学步一样,忘了自己拥有什么。
      作为90后的自己,我经常问自己“你有个性吗?你自信吗?你落伍吗?”曾经在青春萌动的时候想过穿高跟鞋,曾经在泪流满面时学习用45°角仰望天空,曾经冲动地给自己规划宏伟的未来。可是,我忘了。你们也忘了。忘了切合实际,忘了自己再超然也无法脱离这个社会。甚至忘记了自己的本身。我们的个性,其实只是跟随着大众的非主流色彩的个性。当你融入了非主流的团体时,你会发现,你在里面其实不起眼,因为你在里面根本突显不出你个性。你的张扬,在那一刻,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人而已。然而当你觉醒,想脱离这个群体时,你又发现外面世界也没办法容纳你,你就像是一个奇异的怪物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认为是一个不入流的人。这时,我总会想起邯郸学步的故事。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是如此的无奈。站在主流与非主流之间,小心翼翼地像踩钢丝。我害怕,害怕失去以后后悔。后悔在非主流中找不到自己,害怕主流社会再也容纳不下自己。
      为了不让自己后悔,我趁早把自己从主流边缘拔回来。我决心抛弃满怀忧伤的自己,尝试用90°角直视天空,遇到忧伤时不佯装哭泣脆弱的自己。那一刻,我发现,我并不是一个懦弱的需要眼泪陪伴青春的少年。原来,仰望天空也可以有多种角度,并非45°才适合自己。其实90°也可以无限的展示出己的自信。
      慢慢的,我告诉自己,90后的我也可以不一样。我不需要郭敬明的忧伤文字书写不属于自己的青春。不需要别人规划自己的生活方式。不需要用45°仰望天空,然后泪流满面,却不知所措。不需要在非主流中跟着大众的步伐却说我是独一无二的。我不需要悲伤,不需要眼泪,不需要佯装自己骗自己。
      其实,青春很简单。个性有很多种方式,不一定要忧伤。笑着面对一切也不见得我们失去了个性。用自己的文字,书写自己的青春诗篇。我要用各种角度看待生活,用各种表情面对困难,用各种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不仅限于非主流之间,我相信自己,相信90后的你们。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活得精彩!
    【点评】这是一篇很不错的抒情散文,可列为一等文。作者围绕“青春”选材,看似松散,实则统一。作者的语言清新质朴,流畅自然,并无雕琢之感,却有一种感染人心的力量。
    相关推荐
    上一篇:5《孔乙己》导学案含答案 下一篇:让我印14故乡 学案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或会员发布,仅供研究学习请勿商用以及产生法律纠纷本站概不负责!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16-2018 好教案 mip.jiaoanhao.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0019125号-1 电脑版:好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