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鲁科版教案
  • 高二冀教版教案
  • 教学教案湘教版教案
  • 五年级历史教案
  • 一年级冀教版教案
  • 一年级数学教案
  • 五年级北师大版教案
  • 四年级冀教版教案
  • 高三岳麓版教案
  • 高中数学 2.2.7双曲线第二定义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1-1

    2021-02-02 高一上册数学人教版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2014年高中数学 2.2.7双曲线第二定义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1-1
    教学重点:双曲线的第二定义
    教学难点: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及应用.
    教学方法:类比法(类比椭圆的第二定义)
    教学过程:1
    一、复习引入:
    1、(1)、双曲线的定义:平面上到两定点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的点的
    轨迹叫做双曲线.定点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双曲线的焦距。
    (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焦点在x轴: 焦点在y轴: 其中
    2、对于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的有关性质:
    (1)、焦点:F1(-c,0),F2(c,0);(2)、渐近线:;(3)、离心率:>1
    3、今节课我们来学习双曲线的另一定义。(板书课题:双曲线第二定义)
    二、新课教学:
    1、引例(课本P64例6):点M(x,y) 与定点F(5,0)距离和它到定直线的距离之比是常数,求点M的轨迹方程.
    分析:利用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解:设是点M到直线的距离,根据题意,所求轨迹就是集合P={M|},

    所以,点M的轨迹是实轴、虚轴长分别为8、6的双曲线。
    由例6可知:定点F(5,0)为该双曲线的焦点,定直线为,
    常数为离心率>1.
    [提出问题]:(从特殊到一般)将上题改为:点M(x,y)与定点F(c,0)距离和它到定直线的距离之比是常数,求点M的轨迹方程。
    解:设是点M到直线的距离, 根据题意,所求轨迹就是集合P={M|}, 即 化简得两边同时除以得
    2、小结:
    双曲线第二定义:当动点M(x,y) 到一定点F(c,0)的距离和它到一定直线的距离之比是常数时,这个动点M(x,y)的轨迹是双曲线。其中定点F(c,0)是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定直线叫双曲线的一条准线,常数e是双曲线的离心率。双曲线上任一点到焦点的线段称为焦半径。例如PF是双曲线的焦半径。
    (P65思考)与椭圆的第二定义比较,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讨论)
    答:只是常数的取值范围不同,椭圆的,而双曲线的.
    三、课堂练习
    1.求的准线方程、两准线间的距离。
    解:由可知,焦点在x轴上,且所以准线方程为:;故两准线的距离为.
    2、(2006年广东高考第8题选择题)已知双曲线 3x 2-y 2 = 9,则双曲线右支上的点 P 到右焦点
    的距离与点 P 到右准线的距离之比等于( )。
    (A) (B) (C) 2 (D) 4
    解:
    3、如果双曲线上的一点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9,则P到右准线的距离是____
    解: P到左准线的距离为m,由双曲线方程可知a=5,b=12,c=13,
    准线方程为 根据双曲线第二定义得,

    4、双曲线两准线把两焦点连线段三等分,求e.
    解:由题意可知,即 所以
    5. 双曲线的 >,>渐近线与一条准线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
    解:由题意可知,一条准线方程为:,渐近线方程为 因为当时 所以所求的三角形面积为:
    四、巩固练习:
    1.已知双曲线= 1(a>0,b>0)的右焦点为F,右准线与一条渐近线交于A,△OAF面积为(O为原点),则两条渐近线夹角为( )
    A.30° B.45° C.60° D.90°
    解:由题意可得,△OAF 的底边|OC|=c,高h= S△OAF=因此可知该双曲线为等轴双曲线。所以两条渐近线夹角为90°。
    2.


    五、教学反思:
    (1) 知识内容: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及应用。
    (2) 数学方法:类比法,
    (3) 数学思想: 从特殊到一般
    六、作业:
    1、双曲线的一条准线是y=1,则的值。
    2、求渐近线方程是4x,准线方程是5y的双曲线方程.
    3、已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2,准线方程为,焦点F(2,0),求双曲线标准方程.
    4、(请你编题)若双曲线标准方程为__上一点p到(左,右)焦点的距离是___则点p到(左, 右)准线的距离___.
    七、板书设计
    课题: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及应用
    1、复习引入
    (1)、双曲线的定义
    (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3)、关于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的有关性质
    2、新内容
    双曲线第二定义:
    例题:
    课堂练习:
    1、
    2、
    3、
    4、
    5、
    课后练习:
    1、
    2、
    作业:
    1、 2、 3、 4、
    相关推荐
    上一篇:高中数学 1.2.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1-1 下一篇:让我印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1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或会员发布,仅供研究学习请勿商用以及产生法律纠纷本站概不负责!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16-2018 好教案 mip.jiaoanhao.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0019125号-1 电脑版:好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