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语文教案
  • 二年级冀教版教案
  • 高三人教版教案
  • 二年级教科版教案
  • 二年级鲁科版教案
  • 六年级语文教案
  • 八年级华师大版教案
  • 九年级数学教案
  • 高一教科版教案
  • 八年级下册语文22 《礼记》二则.

    2021-01-29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

    22 《礼记》二则
    新课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系统而全面地阐述教育教学的优秀文章,如《劝学》《师说》等。今天我们要学习儒家的论礼丛书《礼记》中的《学记》《礼运》篇。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是从全文中节选出的。
    知识备查
    《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虽有嘉肴
    本文选自《礼记·学记》。题目是编者加的。《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课文主要是谈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的。
    字词学习
    嘉肴( ) 弗食( )
    自强( ) 教学相长( )
    兑命( ) 学( )学( )半
    Yáo qiǎnɡ Yuè Xiào Fú zhǎnɡ xué
    通假字
    《兑命》曰
    (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
    古今异义
    1.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 今义:主旨)
    3.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 今义:穷苦,艰难)
    4.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健壮的,有力的)
    5.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提高 今义:增长)
    一词多义
    学学半( )
    学学半( )
    不知其旨也( )
    其此之谓乎( )
    动词,教导
    动词,学习
    代词,它的
    副词,表示推测
    是非君子之道(近指代词,相当于“这”“此”)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是以”连用,相当于所以、因此等)
    惟读书是务(助词,用在句中,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不必译出)
    文言句式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
    (“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
    试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
    即使有鲜美的菜肴摆在那里,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学识上的困惑。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能自我
    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愤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互发生作用,教育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就是这个意思。
    互动探究
    1.《虽有嘉肴》一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2.怎样看待“教学相长”的道理?
    结构梳理
    比喻论证——学习的重要性
    道理论证——教学相长
    引用论证——强调教学相长
    教和学相辅相成
    主旨归纳
    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艺术特色
    1.运用类比手法。
    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2.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文中开头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大道之行也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字词学习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幼有所长( ) 男有分( )  
    谋闭而不兴( )
    jǔ mù ɡuān wù zhǎnɡ fèn xīnɡ
    通假字
    1.选贤与能
    (通“举”,选拔)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古今异义
    1.大道之行也
    (古义: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宽而长的路)
    2.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归宿 今义:回来)
    3.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作乱 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一词多义
    今天下三分(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动词,分裂
    名词,职分,职守
    动词,讨厌、憎恶
    名词,罪恶
    选贤与能( )
    颇与中国同俗( )
    故人不独亲其亲(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通“举”,推荐
    连词,和
    副词,单,只
    形容词,老而无子的人
    词类活用
    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
    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也”表判断)
    倒装句: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己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是 同“举”,选拔
    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用作动词,以……为亲 同“鳏”,老而无妻
    老而无夫 幼而无父 老而无子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写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因此 用门闩插门 阴谋,干坏事的想法 兴起 这叫作
    全文的总结语。
    精读课文
    第一层:(第1、2句)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第3、4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第5、6句)总结语,大同社会的局面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
    选贤举能→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能干的人担任
    讲信修睦→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3.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互动探究
    根据文中阐述的内容和你对“大同”社会的认识,你觉得“大同”社会能实现吗?
    结构梳理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艺术特色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文章在阐明“大同”社会政治纲领的内容时,按逻辑关系,由政权归属谈到政权所属的条件,最后谈到在德才兼备的领导者的管理下,所呈现的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在阐明之后,
    很自然地阐述了在这些纲领维护下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分三个方面展开,从物质生活谈到了理想观念。既全面又有条理,清晰地反映了作者的思路。
    拓展延伸
    孔子名言: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背诵《虽有嘉肴》,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参考答案:
    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证,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二、背诵《大道之行也》,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多使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颇有韵律美,其间道理易于让人理解、接受。
    “货物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对偶句,结构整齐,增强语势,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境界,使文章的论证更加生动、形象、全面、有力,突出了“大同”思想的中心。
    教学:教和学。
    子:子女。
    归:女子出嫁。
    货:指财物。
    贼:指害人。
    五、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效果最佳。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好朋友是你了解外部世界的桥梁,也是你不断完善自己的标尺。一个人学习,而不接触外部环境,好比“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只有与朋友共同学习,“察纳雅言”,才能弥补自身的缺憾,并获得更多知识,才能不“孤陋寡闻”了!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在学问上善于问难的人,应当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像木工砍硬木先从易进斧的地方下手一样。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说说你的感悟。
    2.完成相应课时练习。
    相关推荐
    上一篇:8 美丽的颜色(教案) 下一篇:让我印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或会员发布,仅供研究学习请勿商用以及产生法律纠纷本站概不负责!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16-2018 好教案 mip.jiaoanhao.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0019125号-1 电脑版:好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