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苏教版试卷
  • 考试试卷教科版试卷
  • 五年级化学试卷
  • 七年级数学试卷
  • 六年级上册试卷
  • 五年级下册试卷
  • 七年级教科版试卷
  • 六年级岳麓版试卷
  • 六年级华师大版试卷
  • 九年级上册语文20 创造宣言

    2021-01-16 九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20 创造宣言
    1.把握作者观点及其论证过程中批驳的观点。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3.品味本文逻辑严谨,激情洋溢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新课
    创造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带来丰收的成果,带来奋斗的喜悦,带来生存的信念。泰戈尔曾经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谁忽视了人生中的创造,无疑也是对人生的懈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从此敢于创造,勇于创造。
    【教学提示】
    也可请学生说说自己具有“创造性”的代表事例,并以此谈谈对“创造”一词的理解,引导学生对文本主题的关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陶行知,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2.初读课文,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
    明确: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3.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从而理清文本的议论思路。
    第一部分(1—4):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
    第二部分(5—11):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第三部分(12—15):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之后,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因循守旧,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
    第四部分(16):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请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并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说明“创造”的实质。
    阅读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2.联系本单元前面三篇课文,思考课文第二部分的论证方式与哪一篇相同。
    明确: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相同,通过驳论达到立论的目的。
    3.作者在第二部分中批驳了哪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明确:作者所批驳的“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是: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4.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典型事例结合名言警句讲道理来进行批驳。列举的典型事例具有说服力,道理又讲得充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自然驳倒对方观点。
    得出的结论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阅读第三及第四部分,回答问题。
    5.用一句话概括第三部分的内容。
    明确:东山樵夫只见茅草,不见树苗,把树苗与茅草一起焚烧,毁掉了原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树苗。
    6.写东山樵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这是比喻论证,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从反面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
    7.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呢?
    明确: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目标导学三:品味哲理语句,品味文本特色语言
    1.本文有许多哲理性句子,请你找出几句,说说你对它们的理解。
    (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明确:在未有人之前,世界因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创造,人也是世界的创造物之一,人如今所为同样也是创造,和世界的创造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创造虽然必须服从世界创造的规律,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着我们自身的意志。
    (2)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
    明确:人是不能离开群体独自成长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注定了他的“社会性”本质,正是如此,一个人的塑成,是集体塑造的力量,“活人塑像”的比喻是极度形象恰当的。
    【教学提示】
    深入理解文本中的哲理性语句,正是语言运用上的创造,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加思考,从而体味思想上创造的乐趣。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比喻妙用。
    (1)第4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给人以警示。
    (2)第10段“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意指当一个人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目标导学四:迁移训练,拓展延伸
    思考探究:“创造”一词,我们已经在《谈创造性思维》一文中略有涉及,在本文中,相信你对“创造”有了更深的认识,请你结合这两篇课文的学习经验,说说“创造”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三、板书设计



    言教育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批驳五种错误观点——每个人都拥有创
    造能力
    东山樵夫扼杀树苗——不懂创造的可怕
    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阐明人人能创造的
    观点鼓励
    教育者
    学会
    创造
    可取之处
      由文体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分析。重视学法的指导,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驳论的特点。
    不足之处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够,学生对哲理性语言理解不够充分。
    相关推荐
    上一篇:(素材)湖心亭看雪 下一篇:让我印14《故乡》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或会员发布,仅供研究学习请勿商用以及产生法律纠纷本站概不负责!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16-2018 好教案 mip.jiaoanhao.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0019125号-1 电脑版:好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