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梦回繁华
课题
梦回繁华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认读并理解“擅长、春寒料峭、摩肩接踵、长
途跋涉”等词语。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意义和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作者细致入微、想象丰富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细腻生动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北宋时期繁华的社会风貌,培养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自豪感。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毛宁,我国书画评论家。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有改动。北宋时期已成历史,且年代久远,只能通过文学文字记录去了解和想象当时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状况,本文就是通过《清明上河图》这一重要文化资料去了解北宋汴梁的生活状况。而且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清明上河图》有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所以作者说“梦回繁华”。
读准字音
汴梁(biàn) 田畴(chóu) 跋涉(bá) 漕运(cáo)
舳舻(zhú lú) 握篙(ɡāo) 摩肩接踵(zhǒnɡ)
络绎不绝(luò yì) 长而不冗(rǒnɡ) 遒劲(qiú jìnɡ)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舳舻相接:船只首尾衔接。舳,船尾。舻,船头。
春寒料峭: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遒劲:雄健有力。
形态各异:指很多事物形状、姿态、形式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色。
新课导入
同学们知道我国国宝级名画《清明上河图》吗?(学生回答“知道”。)这幅画中主要画了什么内容呢?(学生回答“北宋时期的市井风情”。)很好,那么你们有仔细研究过这幅画吗?这幅画中隐藏了哪些秘密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跟着作者去深入了解一下这幅旷世奇作吧。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标题“梦回繁华”是什么意思?
作者通过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向人们展现了北宋时期繁华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亲身穿越过去一样。
【感悟精彩句子】
1.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三个四字成语将清晨郊外的景象写得很生动,让人仿佛置身于其境中。
2.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描写细致入微,条理清晰,比喻形象生动,十分传神。
【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结构和内容的阐述,介绍了北宋汴梁的生活面貌,展现了一派繁荣景象,肯定了《清明上河图》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应用。
文中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其中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既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又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如“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把“拱桥”比作“飞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拱桥的结构优美。举例子则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事物。
文章多次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事物。几乎在文章每一部分都穿插了议论,特别是开头和结尾,都有作者鲜明的观点,“空前的”“无法取代”“重要”等词语充分肯定了北宋汴梁的繁华和《清明上河图》的地位。这样的议论,能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汴梁的社会风貌,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写一段文字介绍你喜欢的一幅名画,说清楚画中包含什么内容以及你的感想。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大部分同学都听说过或看过《清明上河图》,但是很少有同学仔细看其中画面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也不会注意到画中的人都在做什么。而这一课上,我带着同学们一起细细研读课文,跟着作者的脚步回到繁华的北宋时期,非常有趣。这一课效果很好,十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