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教案历史教案
  • 高三青岛版教案
  • 高二北师大版教案
  • 一年级人教版教案
  • 高三英语教案
  • 三年级教科版教案
  • 教学教案湘教版教案
  • 五年级青岛版教案
  • 高一岳麓版教案
  • 九年级上册语文11醉翁亭记 教案

    2020-11-06 九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课 题
    《醉翁亭记》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结合写作背景,把握文章中心。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理清段落层次,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情感态度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重难点
    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环节
    一、旧课反馈
    二、背景介绍
    庆历五年,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太守。本文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欧阳 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他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自得其乐,并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和诗酒之中。
    三、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四、整体感知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
    开头第一段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五、思考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5、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 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6、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7、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六、小结: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相关推荐
    上一篇:16《孤独之旅》 下一篇:让我印1.沁园春・雪(1)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或会员发布,仅供研究学习请勿商用以及产生法律纠纷本站概不负责!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16-2018 好教案 mip.jiaoanhao.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0019125号-1 电脑版:好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