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年级青岛版教案
  • 六年级湘教版教案
  • 高二物理教案
  • 六年级上册教案
  • 高二英语教案
  • 高三北师大版教案
  • 三年级地理教案
  • 四年级西师大版教案
  • 三年级青岛版教案
  • 八年级上册语文5 藤野先生(教案)

    2020-11-03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5 藤野先生
    知识与技能
    1.把握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
    2.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法、品读法、拓展法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第1课时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积累重要字词。
    2.理清文章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线索。(重点)

    一、导入新课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深情回忆了两位恩师,一位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他虽然施行的是封建私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另一位则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老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藤野先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内容整体感知
    提问1:检查预习,请学生简单地复述文中写的“我”在东京的见闻。
    明确:“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提问2:去仙台途中的哪两个地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确:日暮里、水户。
    提问3:到仙台后“我”受到了怎样的优待?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目标导学二:理清思路,明确行文线索
    提问4: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①在东京(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②在仙台(第4—35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
    ③离开仙台后(第36—38段):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提问5:把握线索:本文构思巧妙,采用了叙事线索与情感线索双线并行的结构,其中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分别是什么?
    明确: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
    目标导学三:研读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提问6:本文描写藤野先生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分别举例谈谈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明确: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
    示例①: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描写,刻画出一个特点鲜明的医学教授形象。
    示例②:“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语言描写,体现了他的认真负责,关爱学生。
    示例③: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神态、语言描写,体现了藤野先生的热情诚恳,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提问7:朗读第11—23段,谈谈选段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明确:①添改讲义——对学生关心,对工作认真负责;②纠正“我”的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③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没有民族偏见,关心学生思想意识的进步;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严谨求实的精神。
    提问8:说说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学者。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1.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感受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难点)
    2.品析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重点)
    3.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远大的抱负。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藤野先生,也体会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读到此时,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够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去治病救人,济世救国。可是鲁迅最终却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其中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去解开这个谜底。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自主预习,梳理文章情节
    提问1:东京有许多“清国留学生”,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独自一人去仙台学医呢?
    明确:因为鲁迅去日本是为了探索救国道路,而东京那些“清国留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所以他要独自去仙台学医,想通过医学改变中国。
    提问2:在仙台期间的哪两件事让作者决定离开仙台,弃医从文?
    明确: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或: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
    提问3:看电影时,讲堂里的“我”和影片中的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明确:“我”是一个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积极向上、刻苦求学、以救中华为己任的中国人,影片中的中国人是一群麻木愚昧的中国人。
    提问4:作者是如何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的?
    明确: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体会思想感情
    提问5:“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在什么时候“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
    材料链接: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摘自《呐喊·自序》
    明确:在仙台“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决定弃医从文。因为鲁迅认为医学只能解除病人躯体上的苦痛,要救中华民族,首先要救治国人的精神,唤醒国人愚昧、麻木的灵魂,而文学可以做到这一点。
    目标导学三:品析语言,理解深层含义
    提问7: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明确:(1)“标致”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对“清国留学生”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表现了他们思想空虚、庸俗麻木的本质,表达了自己的极端厌恶之情。(2)高度赞美了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给予了弱国学生极大的关心、鼓舞和真诚帮助的高尚品格。
    提问8:品析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2)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明确:(1)帝国主义者把弱国的人看作低能儿。而日本“爱国青年”用这个反动观点看待中国留学生,便认为考试及格的鲁迅一定不是靠自己的能力。中国当时确实是弱国,但这并不能说明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中国人都是低能儿。“弱国”与“低能”并无必然联系,其逻辑是十分荒谬的。作者这样写,体现了极端愤慨的情感。(2)表现了作者对藤野恩师的深深怀念,表明了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着作者,作者把怀念化为斗争的力量,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两个课时在安排上,第一课时以分析藤野先生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我”为主,条理分明,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方面,两课时均以课文为依托,分别培养了学生感恩老师、热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明白了学语文,也是在学做人。
    不足之处
      本文篇幅较长,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比较多,而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主题又极为深刻,因此很多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
    相关推荐
    上一篇:三峡 下一篇:让我印2 回延安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或会员发布,仅供研究学习请勿商用以及产生法律纠纷本站概不负责!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16-2018 好教案 mip.jiaoanhao.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0019125号-1 电脑版:好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