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
本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共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会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及王维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 谈话: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 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边写边讲解“佳”字的字形、字义。齐读。
2、 看到“佳节”这个词,我们的心情一般都会——(高兴),为什么?
是呀,好的节日总是让人很开心的。
3、但是,唐代有位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完成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随机讲解“倍”字的字形字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就是: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加倍的思念亲人。
4、对于王维,你们了解吗?(补充:他的“山水田园”诗尤其出色。九岁时开始写作,被称为“神童”,15岁便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到长安求学。)
5、明确学习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课题。这节课我们主要任务
是: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把课文读通顺。
二、民主导学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书129页,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生词,多读几次,认清字形。
2)、再次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同桌或查字典。
3)、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4)、三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A、出示词语:
每 逢 插 佳 节 兄 弟
茱 萸 倍思亲 手挽手
思 念 重阳节 独在异乡
登高远眺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忆山东兄弟
开火车读:每人读一个、一行、齐读(适时正音)
B、蓝字要求正确认读,红色的字是要求记住字形的。通过刚才的自学,你已经记住了那些生字?告诉你的同桌(同桌互相交流)
C、提问:你认为哪个字最难记?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请你告诉大家。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记忆生字,提出个别生字的强调之处。
重----笔顺:最后三笔的顺序是,竖、横、横。
读音:zhong
chong
选义:(1)重复
(2)再
(3)量词
“重阳节”的重选(1)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为阳数,故称重阳,也叫重九。古时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驱邪避灾的习俗。
采----会意字
幼----与“幻”对比记忆 等
书空,描红
D、出示生字:指名认读,还可组词
逢 插 佳 念 兄
茱 萸 独 倍 重
挽 眺 扶 携 幼 采 忆
E、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谁愿意来试试,其他同学的任务也很艰巨,老师想请你们当小评委。
读前提问,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指名分段朗读,相机指导、评价)
F、再次认真齐读课文,注意把刚才读错的地方读准确。(及时评价表扬)
G、快速浏览课文,把你刚才认为不理解的词语问问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实在
解决不了的,一会大家共同解决。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三种方法理解词语。如:
扶老携幼:扶着老人,带着孩子。(将字面意思连起来,就是词语的意思)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据说可祛邪避灾。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了。到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手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向别人请教或查字典、资料)
天各一方:两地相隔,非常遥远,不能相会。(联系上下文理解)
4、请学生将故事短文与古诗对照起来阅读思考,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
古诗前两句的具体描绘,那些自然段是后两句的具体描绘。借助短文,理解诗句,初步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三、检测导结
1、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共同学习,我们学会生字,理解生词,读通课文,谁来说说你学到了几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2、听写词语